歼-10是由611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设计,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制造的单发动机,矩形腹部进气口,低三角翼,鸭式前翼的近距耦合鸭式气动布局,大型垂直尾翼,高机动全天候多用途战斗机。1998年首飞,2003年中国空军(PLAAF)服役。
歼-10(J-10)发展计划(被称为“8610工程”)于1986年正式开始,目标是研制一种能对抗第四代战斗机,如米格-29和苏-27的轻型战斗机。飞机最初是作为空中优势战斗机设计的,但随着需求变化,后来成为多用途战斗机。该机被广泛猜测是在以色列航空航天工业公司(IAI)取消的“狮”(Lavi)轻型战斗机基础上开发的。虽然中国和以色列双方都否认,但两种飞机高相似度似乎支持这种说法。1990年以后,俄罗斯对歼-10飞机的发展提供了关键的援助,帮助成都的工程师将留里卡-土星(Lyulka-Saturn)的AL-31F涡扇发动机集成到飞机上。
歼-10(J-10)是中国国产第一个装有气泡式座舱盖战机,提供360度的飞行员可视区。飞机有外置受油设备,可在飞行中空中加油。
飞机设计是空气动力学不稳定,具有高度灵活的低空盘旋性能和爬升性能。飞行员控制通过一个计算机化的数字,四联(四通道)“电传操纵”(FBW)系统控制飞机,能提供的整个飞行包线良好的控制特性。
外型结构
歼-10采用三角翼加三角鸭翼的近距耦合鸭式气动布局,主翼为三角中下单翼,采用机动前缘襟翼。切尖三角鸭翼位于进气道上方机身,矩形带附面层的发动机进气道位于机身腹部,进气道口与机身之间有加强筋,机身上有气泡式驾驶员座舱,机身向后自然过渡,机翼与机身之间平滑过渡,后机身为发动机舱,采用单垂直尾翼以及两片向外侧倾斜的面积较小的腹鳍。
歼-10采用放宽静安定度设计,战机的主要控制面由全权限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实现自动和综合控制。歼-10是中国制造的第一种大量采用复合材料的战斗机。机头设备舱两侧、鸭翼、襟副翼、垂直尾翼、腹鳍、发动机尾喷口均使用复合材料制造。歼-10是中国空军继歼-8D后第二种拥有空中加油能力的战斗机。
动力
歼-10服役最初使用的是1台俄制AL-31FN涡轮风扇发动机,是用于俄制苏-27“侧卫”战斗机的AL-31F发动机的改进型,AL-31FN较AL-31F外型尺寸稍有所减小。同时在网络上流传的照片上也看到有试验机型使用中国生产的WS-10A“太行”涡轮风扇发动机。
据称歼-10的电子设备比其他中国战机较先进,座舱为所谓全“玻璃化”界面,配备一具平视显示器(HUD)及三具黑白或彩色下视多功能显示屏(MFD),采用1553B数字总线,信息化程度超越以往所有中国战机甚至同期沈阳飞机公司生产的歼-11(苏-27的中国版本)。飞行作战所必须的控制开关集中于中置的驾驶杆以及座舱左侧的油门杆。
歼-10服役时装备1台全相参的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具备多种工作模式,具备超视距、多目标能力,据称最大搜索距离160公里,上视射距100公里,下视射距80公里。飞行员配备了头盔瞄准具。
歼-10装备一门23mm口径航炮,机身具有11个机外武器挂架,可以外挂中程空对空导弹PL-12(霹雳-12)(相应的外销型号称为SD-10(闪电-10)),近距空空格斗导弹PL-8(霹雳-8),导航/目标指示吊舱,精确制导武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