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空军,专业、客观、明晰的空军网站,涵盖各型飞机、航空武器、军事分析等内容。欢迎航空、空军爱好者加入!      爱空军

米格-29 支点 战斗机(mig-29 Fulcrum)

飞机型号: 
米格-29
飞机类别: 
战斗机
国  别: 
俄国
米格-29 支点 战斗机(mig-29 Fulcrum)

米格-29 支点 战斗机(mig-29 Fulcrum)

米格-29( Mig-29 )(俄语:Микоян МиГ-29) 战斗机,是苏联研制的单座、双发、高机动性、第四代制空战斗机,它由苏联苏联米高扬·格列维奇飞机设计局研制,高尔基等多家飞机制造厂生产,1983年开始装备部队。北约组织给予的绰号是“支点”(Fulcrum)。

米格-29( Mig-29 )战斗机是俄罗斯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推出的第四代(原西方称三代)超音速战斗机,该机于70年代开始研制,1977年首次试飞,1985 年初投入使用,有A、B、C、D、M等型号,其中B型是用来搭载核武器的战术战略轰炸型号,A、C是米格-29的基本型,M型是其90年代最新设计,又称米格-33。米格-29既可用于执行制空和截击任务,同时也可实施对地攻击。该机采取与美国F-15、F-16相似的设计思想,机体尺寸和重量与F/A-18相近。在研制中突出了它的中、低空格斗能力和下视下射能力。此外,为适应部队广泛使用的野战机场,还在进气道的设计中采取了特殊的防外来物吸入措施。

 

气动布局

米格-29( Mig-29 )整体气动布局为静不安定式,低翼面载荷,高推重比。机翼上有三维方向调节的增升襟翼。米格-29的主进气口在起降和滑行时可以关闭,以避免吸入异物。在这些时候空气由进气道顶部的副进气口吸入。米格-29采用专门为其设计的RD-33高性能涡扇发动机,最大推力8300千克。机身部分结构采用复合材料。机身的部件划分非常便于批量生产。制造期间,广泛采用了数控机床、结构模块化和自动焊接技术等先进工艺。米格-29装备了一个综合火控系统,包含三个互联的子系统,分别是雷达、红外和可见光系统。米格-29的发动机和机载设备均具有非常合理的规划设计,测试和制造工作同步进行,使得飞机性能和用途具有可扩展性,代表着现代战斗机的新水平。将来也许我们不再需要任何地面测试设备,这样飞机设计和制造的周期就可以大大加快了。

在设计方面,米格-29在气动设计上的最大特色,就是其精心设计的翼身融合体。米格-29的主机身和机翼内段之间呈圆滑过度(即流行的翼身融合设计),机翼内段前端形成边条,后掠角73.5度。机翼外段前沿后掠角42度,展弦比3:5,2度下反角。翼身融合体带来的升力占总升力的40%。外段机翼上有液压控制的副翼。全翼展宽度的液压控制前沿襟翼分成三段,由计算机控制与后沿开缝襟翼共同工作,以提供更好的机动性能。副翼俯仰范围为+25度到-15度。垂尾采用双垂尾方式,分别位于机身中线外1690mm处。垂尾向机身外侧倾斜6度,前沿后掠角47度50分,方向舵偏转角为±25度。全动平尾后掠角约50°,操纵面上均无调整片。垂尾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和蜂窝结构,平尾和操纵面选用的是金属蜂窝构件。总的来看米格-29的外形和苏-27相似。

米格-29C的垂尾的前沿向前伸展到机身与机翼接缝处的上方(A型则没有),与BVP-30-26M箔条/红外诱饵发射器相连。这一设计相当独特,增大纵向安定面的面积,提高了从尾旋中摆脱的能力。而通常箔条/红外诱饵发射器一般是安排在机腹或机身两侧的。两个差动平尾前沿后掠角50度,平尾翼展7.78米,俯仰范围为+15度到-35度。位于机身前端的边条设计类似于F-16,可防止飞机在以最大俯冲角度攻击时出现副翼失效的现象。制造期间,广泛采用了数控机床、结构模块化和自动焊接技术等先进工艺。但工艺水平仍难与美国相比,略显粗糙。在第100架出厂后,后续生产的米格-29的垂尾方向舵增大了面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