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95(Tu-95) 战略轰炸机 衍生型号
一号原型机。
二号原型机。
空投MiG-19 SM-20战斗机的实验机。
K-26(北约代号AS-6 "Kingfish", "王鱼")导弹搭载机。
1958年,有1架图-95K被特斯比纳设计局(OKB-256)设计局改进成了图-95N,这个方案跟美国的B-36的子母机方案类似,改进主要用来携带特斯比纳设计局的冲压发动机的RS攻击机,这个方案存在的问題太多,不久就被取消。苏联的这个研制计划没有被当时的西方情报部门发现,因此也没有独立的编号。
但有资料称,图-95N携带的米格-19SM20战斗机,主要用来试验Kh-20导弹。Kh-10导弹是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这一点与事实较为符合,但大多数资料说Kh-20导弹是在苏-7基础上改进的,不知为什么。不排除图-95N携带米格-19做过试验,也携带RS攻击机做过试验,这方面资料十分匮乏,难知详情。
高速轰炸机计划,从未离开地面。
核动力飞机计划,类似Tu-96实验机,但未曾试飞。
发动机测试机。
长程战略轰炸机型,唯一未装设机鼻空中受油装置的衍生型。“熊”A是具有精确轰炸能力的远程战略轰炸机,主要用于投掷自由落体核炸弹。“熊”A(图-95/图-95M)设计最大航程载弹量为9吨,如果飞机的航程缩小,载弹量可适当提高。因为苏联在上世纪50年代的电子战水平很低,为了对付敌方的截击机,飞机采用3座雷达控制的23毫米机炮炮塔来作为自卫武器,每个炮塔为2门机炮。这些图—95的外部特征是玻璃罩机头和颚下的导航及攻击雷达整流罩,整流罩跟后期的型号相比非常小。首批2架生产型图-95于1955年下线,当年10月开始测试。飞机在5吨的载荷下,最大速度为850千米/小时,升限为10200米,最大航程为12100千米。炸弹舱长14.2米。随后的型号是图-95M,这个型号换装了功率更大,燃烧效率更高的NK-12M发动机,因此飞机的起飞重量可以更大。在1957年9月和10月间的测试中,图—95M的速度达到905千米/小时,升限为12150米,航程达到13200千米。尽管飞机没有达到空军的速度和航程要求,图-95M还是于1957年10月进入苏联远程航空兵部队服役。
在图-95设计期间,对轰炸机面临的防空威胁研究也在进行,苏联空军要求轰炸机具有对抗这些防空手段的措施。1952年,政府要求战略轰炸机升限应该达到17000米,1架安装了NK-12M发动机的原型机一直在做这方面的试验,但是,随后的工作暂停,原因是飞机的升限提高并没有提高飞机的生存能力,喷气式飞机的升限具有更大的潜力。事实上,苏联空军对“熊”A的性能并不十分满意,因此大部分“熊”A后来都改进到了可携带导弹的“熊”B型,还有十余架改进为图-95U型,这个型号主要供训练飞行员用。
图-95和图-95M装备部队时,地面防空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靠飞抵目标上空投掷核武器打击敌人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了。上世纪70年代开始,导弹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技术上也有了突破。这时苏联决定将装备图-22M和图-16的空对地导弹也装备图-95轰炸机。1973年2月13日,苏联政府决定分两步为图-95装备更先进的空对地导弹,50架新近生产(1961〜1965年)的图—95KM安装了为图-22M研制的K-22导弹系统,配套的导弹是Kh-22。而为图-16K-26研制的性能稍逊的K-95-26导弹系统安装在33架较为老旧的图-95和图一95M上,系统导弹为KSR-5。K-95-26导弹综合系统包括图-95M-5飞机、2枚KSR-5空对地导弹、“伏尔加”导弹预置和发射系统。图-95M-5翼根有2个导弹挂架,导弹采用外挂模式,炸弹舱就可以挂载其它武器。图-95M-5上使用的雷达跟图-16K-26上的一样。图-95M-5的原型机是从第409重型轰炸机航空兵团的1架图-95M(序列号601)上改进的。1973年1月,这架图-95M飞抵古比雪夫的第18工厂,改进工作直到1976年10月才完成,当月进行了首飞。1977年5月21日,在进行了32个飞行架次后,图-95M-5的研制工作停止。图-95M-5从开始研制到后来的飞行测试,进度相当缓慢,原因是更先进的图-95K-22项目方案更有前途。而且从1976年夏天开始,苏联已经开始研制Kh-55战略巡航导弹。
教练机型。
M熊”B是远程空对地核导弹载机,飞机的腹部凹陷处携带1枚Kh-20“袋鼠”大型空对地导弹,导弹射程为648千米。“袋鼠”导弹采用的是苏-7战斗机的机体,外形跟苏-7十分相似。导弹战斗部为3-MT热核武器弹头,重达2270千克,当量为80万吨TNT。“熊”B跟“熊”A最明显的区别是前者的机头下方有一个大型的扁平雷达罩,雷达罩内安装的是直径为3.3米的A-336乙“皇冠鼓”导航/攻击/制导雷达扫描天线,雷达工作在I波段,导弹发射后为导弹提供制导。有资料称颏下整流罩内安装了2个雷达天线,分别跟踪目标和导弹,从Kh-20主要攻击固定目标这点看,装2个雷达天线的可能性不大。一些渠道认为,早期导弹采用的是数据链中继制导方式,“袋鼠”导弹很可能安装了信标应答器,飞机上的操作员来控制导弹飞向目标,导弹上的简单自动驾驶系统只维护导弹的肮向和高度。A-336Z或A-346Z雷达数据链是导弹中继制导的关键。“熊”B的尾部方向舵下方有告警和机炮瞄准雷达,雷达整流罩下方为方形机炮舱,这个设计用在了以后的型号上。后期,'熊”B飞机安装了“赛丽娜”II和III雷达寻的和告警系统(HHAW)、标准的SRO-2敌我识别系统(IFF),助航设备包括A-322Z多普勒系统和RSBN-2短程导航系统。
图-25K-20综合系统(包括图-95K轰炸机和超音速Kh-20空对地导弹)的研制工作于1955年3月进行。这个综合系统,包括了飞机和导弹,因此有些资料称该系统为图-95K-20可能是个错误,可能是把它当作飞机编号了。根据苏联编号规则,携带Kh-20导弹的图-95K编号为图-95K-20,编号中“20”就是指Kh-20导弹。Kh-20的射程达到648千米,因此,图-95可以在敌方防区外发射导弹,安全性大大提高。图-95K原型机于1956年1月1日首飞,接着进行的是导弹发射及制导系统试验、飞机机体结构和电子设计试验。1958年春天,图-95K开始进行批量生产,1959年9月开始在苏联远程航空兵部署并形成战斗力,“熊”B(图—95K)共生产约50架。由于图-95K增加了额外的燃油,导弹和机头雷达罩也增加了飞机的阻力,因此,图-95K的航程缩小。为了弥补航程的缺失,图-95K在机头位置安装了空中受油管,这项工作于1960年开始,1961年结束。安装了空中受油管的图-95K编号为图-95KD,一些'熊”B在部队主要执行训练任务。还有一些在苏联海军执行侦察任务。在海军执行侦察任务的图-95KD有空中受油管,机身右側有一个大形的整流罩。
Bear B型的修改和性能提升版,主要强化侦察系统,后全部升级为Bear G构型。在上世纪60年代,有几架图-95K和图-95KD安装了新型无线电和导航系统,这些飞机的编号为图-95KM,西方有些资料称图-95KM是新生产的飞机,并不是在“熊”B上改进的。图-95KM跟图-95KD外形上十分相似,明显的区别是图-95KM的后机身两侧有4个泡形整流罩,内部安装的是电子支持测量(ESM)设备天线。在上世纪70年代,苏联决定为50架新近生产的图-95KM安装为图-22M研制的K-22导弹系统,系统的导弹是Kh-22“袋鼠”空对地导弹。1964年9月“熊”C在监视北约海军演习时首次被西方发现。据报道,有些‘熊’C后来去除了机尾炮塔,机尾部改成了锥形整流罩,内部安装的是电子战设备。
'熊”C的机头处也安装了“皇冠鼓”导航及攻击雷达,两机的外形十分相似,因此,经常共同称这两种机型为'熊”B/C。后来,许多图-95KM后来都升级到'熊”G的配置。
图-95KM携带Kh-20M导弹,Kh-20M和Kh-20导弹性能差不多,速度太慢,无法躲避地对空导弹的拦截,另一方面,导弹需要飞机的雷达对目标进行照射,载机在此过程中无法机动,只能跟随导弹一起飞向目标,对重型轰炸机来说这个过程十分危险,因此,Kh-20和Kh-20M很快便被放弃。
熊D(图-95RTs)是在“熊”A基础上为海军研制的电子情报侦察(electronic intelligence,ELINT)和目标指示型,该型号在60年代初期研制,1962年9月开始试飞,1963年开始批量生产,有些西方渠道称图-95RTs是由过剰的'熊”A改进而来的。苏联海军于1964年开始接收图-95RTS飞机,1966年春天全部交付完毕。西方情报部门于1967年确认了图-95RTs存在并命名为'熊”D。
这个型号机头段跟“熊”A类似,但颚部的雷达整流罩加大,里面仍安装的是I波段的“马勃菌”(PuffBall)导航及攻击雷达。但最大的标志是原来图-95的炸弹舱处安装了大型雷达整流罩,里面是I波段搜索及跟踪雷达,雷达可以为空对舰导弹提供中继制导,也可以搜索舰船、潜艇和空射导弹等。图-95RTS虽然是在轰炸机上改进的,实际上它是海军的巡逻飞机,主要为舰对舰、空对舰导弹提供中继制导,因此,该机并没有进攻性武器。图-95RTS没有内部弹舱,也没有外部挂架,无需挂载武器,因此也没有控制这些武器系统的系统。但是,“熊”D保留了机尾炮塔作为自卫武器,后期的飞机机尾炮塔的机炮手舱被去除,机尾为锥形整流罩,跟“熊”C的后期飞机改进方法一样。其它的外部特征是飞机下方表面有三个尺寸较大的整流罩,内装监视及搜索设备,机身两侧还有各种各样的鼓包。飞机的水平尾翼翼尖为电子支持测量系统设备整流罩。机尾炮塔上方的I波段护尾雷达比此前的型号都要大。截止1991年中期,苏联共有37架图-95RTS,这些飞机驻扎在海军航空兵基地。
“熊”D在海军航空兵中作为“超越地平线”跟踪平台,为舰对舰导弹和潜对舰导弹提供目标准确位置,同时它也可以为这些对舰导弹提供中继制导,如射程为370千米的SS-N-3A/B“沙道克”和射程为555千米的SS—N—12潜g导弹。
1991年7月31日,俄罗斯与美国达成的《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简称《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条约规定俄罗斯只能在重型轰炸机、无投掷核武器能力重型轰炸机、测试用重型轰炸机、重型训练轰炸机或者以前的重型轰炸机中任选一种部署。1993年1月3日俄美两国签署的《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第十二条规定,当时俄罗斯的37架图-95RTs海军巡逻飞机不在“以前重型轰炸机”之列,但是条款附加项目中要求俄罗斯提供图-95RTS飞机的具体信息,西方因此有机会证实图-95RTs过去的信息。1991年7月31日,苏联特使那扎尔金和美国特使布鲁克斯交换了文件,文件中称图-95RTs不是重型轰炸机,而是海军巡逻飞机,飞机没有携带进攻性的导弹武器,也没有进行改进。文件中还列举了飞机的外部主要特征,还说明苏联只有37架该型号飞机在海军服役。这些飞机没有驻扎在空军远程航空兵基地或以前重型轰炸机基地、重型轰炸机测试中心、重型轰炸机训练基地。有鉴于此,图-95RTs不受《战略武器限制条约》的限制,事实上苏联还在继续生产这种飞机。但是,《战略武器限制条约》规定,这些新飞机的生产必须受到控制,以便西方能对其进行检查,确保这些飞机没有安装空对地导弹及导弹控制系统。美苏双方同意,在《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签署的240天后,苏联首先提供图-95RTs的图片以协助确认这些飞机。其次,在特定的情况下苏联为美国军事人员安排一次图-95RTS的地面展示;再者,在特定的情况下,为美国军事人员展示其它36架飞机的情况。
“熊”D是苏联海军图-95家族中最重要的一个型号,也是苏联海军的重要型号,它支援舰对舰导弹、潜对舰导弹和空对舰导弹的使用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苏联为了打击美国的航母舰,研制了大量远程对舰导弹,这些导弹射程超过了舰载导弹制导系统的范围,因此需要中继制导,直升机也是一种中继制导方式,但它的飞行高度和范围都无法跟“熊”D相比。另外,它还为远离目标的舰上和机上的导弹发射人员提供目标的方位和种类等情报,以保证导弹精确制导和瞄准。最高峰时期,苏联海军航空兵共部署45架“熊”D,其中一些部署在越南的金兰湾,时至1994年,俄罗斯大约有15架图-95RTS在海军航空兵服役。
“熊”E是在“熊”A基础上为海军研制的照相侦察(photo-reconnaissance)型,根据西方的资料,该型号是在过剩的图-95M基础上改进的,共改进了12架。该型号的特征是原轰炸型的腹部炸弹改为略微鼓起的侦察舱,侦察舱上有7个照相窗口,6个在侦察舱两侧,还有1个在侦察舱后部的右侧,侦察设备安装在可拆卸的基座上。根据《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性战略条约》,美苏双方同意将西方以前所有认为的“熊”E编号改为“熊”T,苏联的编号为图-95U,这些飞机只供重型轰炸机训练,这些飞机的后机身涂有一条红色的带状图案以示其用途。
原始设计任务为海上巡逻机,后扩充其任务型态,加入反潜作战需求,冷战期间大量服役于苏联海军航空队。可执行反潜作战任务的机型包括Tu-142M2(Bear F Mod 2)、Tu-142M3(Bear F Mod 3)和Tu-142M4(Bear F Mod 4)。
“熊”F是为苏联海军研制的反潜巡逻及侦察型,主要用来探测及摧毁敌方潜艇。冷战期间大量服役于苏联海军航空队。可执行反潜作战任务的机型包括Tu-142M2(Bear F Mod 2)、Tu-142M3(Bear F Mod 3)和Tu-142M4(Bear F Mod 4)。图-142飞机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它的主要区别是座舱重新设计,前起落架采用尺寸更大的低压轮胎,因此舱门向外鼓起。主起落架也根据要求重新设计,原来的4轮结构改为12轮结构,为此,内侧发动机后部整流罩加长以便容纳下新起落架。方向舵弦长也较原来型号要长,飞机腹部和背部的炮塔被去除。飞机换装功率更大的NK-12MV发动机,功率为14795轴马力。换装发动机后,飞机在12192米高空俯冲的速度达到926千米/小时,作战半径(不进行空中加油)为8287千米。图-142于1968年春天开始进行飞行测试,1972年12月装备苏联海军航空兵。根据苏联的资料,前期在古比雪夫的第18工厂生产,上世纪70年代中期后改在塔甘罗格(Taganrog)的第86工厂生产,而西方的资料称,在塔甘罗塔的工厂生产线于1983年重新开始生产,这次生产的是经过重大改进的型号,另外这个工厂也生产“熊”H型。“熊”F共生产了约55架,有些飞机也部署在越南金兰湾基地。
“熊”F共有2个主要子型号,根据机身上的整流罩数量变化,又分为至少4个有明显区别的型号。1972年,图-142开始进行改进,改进后的飞机编号为图-142M,这个型号主要加强对潜艇的攻击。第一架图-142M(“熊”F-M2)于1975年11月4日首飞,1980年开始交付给苏联海军航空兵。图-142M2(“熊”F-M3)在1982年左右进入海军航空兵部队,它的典型特征是机尾部为锥形整流罩,内装新型的磁异探测器,声纳浮标舱加长。图-142M3(“熊”F-M4)机头下方增加雷达舱,机头还有用于自卫的针状舱。
“熊”F跟“熊”A外形类似,M2-M4型号的前机身加长。为了改善视野,前风挡角度更陡,前起落架舱门向外鼓起。机腹部的搜索雷达罩向前移,因此原来的弹舱可以安装其它设备,包括鱼雷和深水炸弹等。飞机背部和腹部的炮塔去除,腾出的空间作为声纳浮标舱。有的型号在垂直尾翼顶部安装有磁异探测器,早期一些型号的内侧发动机整流罩加大并延长,但后来的型号取消了这种改动方案。
西方于1986年确认这个型号,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苏联仍在低速生产该型号。尽管图-142的编号较为独立,好象跟图-95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它跟图-95重型轰炸机基本结构完全一样。根据《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性战略条约》规定,美国原来编号的“熊”F和“熊”J不再认定为重型轰炸机,而苏联这些反潜型号都统称为图-142。1988年4月,印度购买的图-142开始进入印度海军服役,这些飞机作为印度的远程监视和反潜飞机。最近,俄罗斯和印度又在谈判商讨印度增购6〜8架图-142的事宜,由于图-142已经停产,印度购买的是俄罗斯海军库存的飞机。印度已经购买了3M-54导弹以装备基洛级潜艇和本国新型的护卫舰,因此印度还希望购买3M-54导弹的空射型号来装备本国或增购的图-142飞机。
第一架“熊”F原型机(序列号4200)被改进后用作发动机测试平台,飞机腹部中心下方有一个半收回式发动机挂架。
由Bear A/B/C构型机改装升级而成,可携挂AS-4厨房(Kitchen)式空对地导弹,并更换为现代化航电设备。
在上世纪70年代早期苏联开始为较老型号的“熊”B(图-95K)和“熊”C(图-95KD)轰炸机挂载Kh-22导弹和使用“逆火”轰炸机上的火控及导航/攻击系统,改进后的飞机可以携带Kh-22“厨房”(Kitchen)超音速空对地导弹。这些飞机改进后的编号为图-95K-22,飞机编号中的“22”后缀就是因导弹编号而得名。
1架图-95KM(序列号260S)被改进用作图-95K-22(“熊”G)的原型机,1974年5月,古比雪夫工厂开始改进图-95KM,1975年10月30日原型机首飞。K-95-22综合系统包括:图-95K-22轰炸机、Kh-22M空对地导弹、PNA-B“打倒”雷达、“卡玛”(Kama)导弹预置和发射系统。图-95K-22翼根有2个BD-45导弹挂架(挂架、导弹、雷达和其它设备都是从图—22M那借来的),机腹部安装一个BD-206挂架,这个挂架是图-95专用的,挂架上安装了适配器后才能挂载Kh-22M导弹。尽管有3个导弹挂架,但实际上,图-95K-22通常只携带2枚Kh—22M导弹。图-95K-22上的其它设备也做了改进,包括机尾部的大型“瑞兹达”(Rezeda)主动干扰设备,机头处的小型“海妖”干扰设备。
图-95K-22的测试也拖延了很长时间,直到1987年政府才正式批准生产,这个时间比装备巡航导弹的图-95MS批准的时间还要晚。苏联前线装备图-95K/KM的单位在政府正式批准前很长时间就已经进行改装了,部队的图-95K-22首次发射Kh-22M导弹是1981年,1982年前大部分改装的飞机就已进入空军服役了,只有几架在1985年改装完毕,这个时间也比政府正式批准早得多。截止1998年,有45架以上的该型号飞机在俄罗斯空军服役。
苏联也一直想让图-95飞机执行战术轰炸任务,尤其是空袭机场。在1967〜1973年中东战争以后,苏联人对这点的认识十分深刻。在空军远程航空兵司令部,一些图-95K-22经简单改进后可以携带常规炸弹箱(类似副油箱,阻力小),每个箱子里有15枚250千克的炸弹。炸弹箱可以挂载在3个Kh-22M导弹的挂架上,或者是机腹下的复合挂架,这个挂架可挂1个炸弹箱。苏联空军根据其它地区的战争总结出,飞机单次通过机场,需要30〜45枚炸弹可以完全摧毁机场跑道,图-95K-22携带的炸弹数量就是跟据这个数据设计的。
图-95K-22的机头颚下雷达罩跟“熊”B和“熊”C稍有不同,内装为Kh-22制导的导航/攻击/制导雷达天线。空中受油管下方有一个小型整流罩,内部设备的真实用途不详,但据猜测,可能是气象/导航雷达,也可能是大功率电子对抗(ECM)天线,类似美国B-52G上的设备。机身各处有大量的鼓包和整流罩,这意味着飞机换装了各种综合防御电子系统。机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髙。飞机的自卫武器相对“熊”B和“熊”C有所减少,机尾部的炮塔去除后改为锥形整流罩,长度增加十分明显,超出了水平尾翼后缘。锥形机尾段上下均有鼓起的整流罩,内装电子测量系统,这些系统跟电子对抗系统结合使用。目前西方情报部门还没有完全摸清“熊”G机尾段内设备的用途。机背部炮塔也完全去除,只有机腹部炮塔保留,这个炮塔兼作观察舱。
通过从海军航空兵的“熊”D/F、海洋监视雷达卫星和自身的雷达及电子测量系统所提供的信息,“熊”G可以很容易地摧毁那些没有区域防空系统的舰船,Kh-22导弹的射程及速度使得“熊”G可在敌方防御圈外向目标发起攻击,只有装备E—2C预警机和F-14、F/A-18战斗机的美国航空母舰战斗群才能有效阻止“熊”G的攻击,而其它的舰队很难在“熊”G的导弹攻击下幸存。
以Tu-142为基础重新设计的构型,用以携挂Kh-55空射巡航导弹(即AS-15篙(Kent)式空射巡航导弹)。在1980年代,美国军事单位常将Bear-H与Tu-142混淆。
“熊”H(图-95MS)是苏联时期和俄罗斯现今最重要的空中战略核力量,它不仅仍在服役,而且改进后将服役更长时间,这个型号值得重点关注。
1976年8月是苏联空军远程航空兵革命性的转折点,就在这一年,美国开始全面研制AGM-86空射巡航导弹。进入上世70年代后,美国涡轮风扇发动机小型化技术已经成熟,这种发动机可以安装在导弹上,它比液体火箭发动机更安全,比安装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导弹飞得更远。另一方面,微电子学的发展使得电子元器件体积更小,功能更强。核弹头的体积也越来越小,当量为10万吨TNT的核弹头重量下降到100千克左右。美国充分利用这些科技成果开始研制射程更远的巡航导弹。巡航导弹由于采用省油的涡轮风扇发动机,其射程可以达到数千千米,而重量只有同等射程导弹的几分之—。制导系统的发展也是巡航导弹诞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AGM-86采用的是地形匹配制导,精度达到百米以内,这一精度也是过去导弹的数倍之多。苏联得知美国研制这种先进的导弹后也幵始着手进行研究,由于苏联电子技术不如美国,因此对于巡航导弹的成功研制并不十分乐观,甚至一度想放弃这个项目。但美国人研制成功极大地刺激了苏联人。
1976年12月9日,苏联政府做出重要决定,命令三家设计单位研制三种巡航导弹,分别是陆基、海基(水面舰只和潜艇发射)和空基导弹。彩虹设计局提交的方案是Kh-55方案,这是一种小型,亚音速空射导弹,外形跟美国的AGM-86很相似,彩虹设计局同时也提交了海基和陆基型号。位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革新者设计局(Novator)提交的海军方案跟彩虹设计局的类似,即3K10“格拉那特”系统,导弹为3M10,该设计局也提交了陆基型号。最后,马斯诺斯特拉耶尼亚(Mashinostroyeniye)科学生产联合体(原切诺梅伊设计局)提交了与众不同的方案,这个方案名为“米提瑞特”(Meteorit)综合系统,系统导弹为3M25,海军型号为“米提瑞特”-M(海基),陆射型号“米提瑞特”-N(陆基)空射型号为“米提瑞特”-A(空基)。
在巡航导弹项目开始,苏联政府对“米提瑞特”的导弹十分看好,在提交的方案中这是最有希望的方案。“米提瑞特”导弹的速度为3000千米/小时,巡航高度为22000—24000米,最大航程为5000千米。“米提瑞特”-A导弹长12.8米,发射重量为6830千克。导弹的后掠式弹翼、尾舵和鸭式前翼都可以折叠。导弹采用的是冲压式发动机,进气道在导弹腹部。不幸的是,该导弹只外传了一张质量非常差的照片,其它方面的信息非常少。
“米提瑞特”导弹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测试,测试结果很让人失望。第一枚导弹于1980年5月20日在卡普斯汀亚尔演习场的陆上发射架上进行了发射试验,试验以失败告终。随后的试验也不成功,只有1981年12月16日进行的第5次发射试验取得“成功”,但导弹的飞行距离只有50千米。
“米提瑞特”-A(北约编号AS—X-19“考拉”)第一次空中发射试验是在1984年1月11日,1架改进的图-95MA用于发射试验(这架飞机由图一95MS第4生产批次中的一架,它专门用于试验),导弹试验同样也没有取得成功。当年5月24日进行的第二次发射试验也遭到失败。这架图-95MA改进后可在翼根挂载2枚“米提瑞特”-A导弹,如果需要可以在2个发动机间增加挂架。由干那个时候,专门携带Kh-55巡航导弹的图-95MS(“熊”H)已经进入苏联空军服役,Kh-55导弹进展也相当顺利,干1983年获准服役,因此空射型“米提瑞特”-A导弹的研制工作于1984年年底完全中止,但直到80年代末期,苏联政府仍希望“米提瑞特”导弹能进入部队服役,因此,海基型号研制工作没有停止,“米提瑞特”-M导弹进行了30余次的发射试验,但是试验结果很不乐观。于是在1989年牵底,苏联完全停止了“米提瑞特”整个项目的研制。
1983年12月,彩虹设计局的Kh-55导弹获准进入空军服役,同时,1984年4月,革新者设计局为海军研制的“格拉那特”潜射导弹(SS-N-21,“大力士”)也获准进入海军服役。苏联的陆军部队希望早日装备RK-55(SSC-X-4“弹弓”)导弹,但是由于1987年12月苏美两国签署《中导条约》,已经生产好的84枚RK-55导弹全部被销毁。
Kh-55导弹的试验比“米提瑞特”导弹的要顺利得多,它在1978年7月31日进行了第一次空中发射。
上文中提到的用来测试KSR-5导弹的图-95M-5飞机改进后用来试验Kh-55导弹,为此,这架飞机的编号改为图-95M-55(苏联内部编号为VM—021)。图-95M-55的改进从1977年7月至1978年6月间进行,原型机上的设备和油箱被去除,取而代之的是安装APP-95“奥卡”(Oak)导弹准备系统(“PP”意为预置和发射系统)和DISS-7、MIS-45导航系统。最初计划在图-95M-55的弹舱内安装一个发射架,后改为MKU-6-5旋转发射架,这种发射架可同时挂载6枚Kh-55导弹,这个发射架计划用在生产型轰炸机上。在1978年至1982年间,图-95M-55在107次的试验飞行中共发射10枚Kh-55导弹。1982年1月28日,这架飞机在祖科夫斯基机场起飞时坠毁,机上10员机组乘员全部丧生。
1978年,位于杜巴那(Dubna)的工厂开始小规模生产Kh-55导弹用于试验,不久就在乌克兰的哈尔科夫(Kharkiv)工厂开始进行量产。1980年12月14日,工厂生产的第一批导弹交付部队使用。1981年2月23日,为了庆祝苏联军队日(SovietArmyDay),Kh-55在斯米帕拉汀斯克进行了一次发射试验,导弹载机不详,但当时只有2架飞机具备发射该导弹的条件,1架是图-95M-55和1架图-142M的原型机。
当时,Kh-55导弹的生产处干最优先地位,1981年,哈尔科夫工厂生产了40枚该型号导弹,随后的年份里,年产量大幅度增加。1982年9月,哈尔科夫工厂的生产部门实行24小时轮班制生产Kh-55导弹。同时,位于斯摩凌斯克(Smolensk)的工厂开始生产Kh-55SM。1986年9月,哈尔科夫工厂停止生产Kh-55导弹,但1987年上半年,这个工厂仍生产了16枚带保形油箱的Kh-55导弹,这些导弹是给图-160轰炸机用来试验的。直至此时,Kh-55导弹只在斯摩凌斯克的工厂生产。至上世纪90年代早期,Kh-55各个型号共生产了1500余枚。
携带Kh-55导弹的轰炸机必须安装有“奥斯纳”导弹预置和发射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导弹准备及发射,它一方面和其它设备共同为导弹确定惯性导航轴与载机的航向一致,另一方面将载机计算机内的数字地图信息输入到导弹制导系统中,惯性导航系统将导弹引导到目标上,在某些航线剖面,导弹航向修正系统里的多普勒雷达和无线电高度仪采集航线上地形信息,尔后跟载机输入的信息进行对比,以修正导航偏差,西方称之为地形匹配制导系统。采用这种制导系统后,导弹的命中精度可以达到100米以下,对于核战斗部来说,这个精度算是非常高的了。BSU-55导弹自动驾驶控制系统可以在低空自行避免障碍物,也在水平状态机动以躲避拦截。
Kh-55采用常规式布局,弹翼为无后掠平直式结构,弹翼和尾翼均可折叠,但展开后无法再次折叠。导弹发动机为R95-300,飞行速度在0.48~0.77马赫间,如果需要进一步提高射程,导弹两侧可以携带2个保形油箱,核战斗部当量为20万吨TNT。
由于Kh-55导弹表现出非常优秀的性能,苏联决定生产最新型号的图-95轰炸机以便携带这种导弹,但由于1965年所有的图-95轰炸型号已经停产,在塔甘罗格工厂生产的只有图-142M反潜飞机,为此,苏联决定在图-142M的结构上改进以携带巡航导弹。1977年7月,苏联政府要求图波列夫设计局重新设计图-142M以便携带Kh-55导弹,飞机编号为图-142MS。
根据早期的设计,飞机可以携带12枚Kh-55导弹,导弹挂载在2个MKU-6-5旋转发射架上,但是飞机原有的前后平衡出现一些问题,最后只好去除一个发射架,所以,图-142MS只能携带6枚Kh-55巡航导弹。在超载的情况下,飞机在翼下可再携带10枚Kh-55导弹,翼根挂架每侧可挂载2枚导弹,2个发动机之间的挂架每侧可挂3枚导弹。
1978年第二季度,第一架在图-142MK机体上生产的图-142MS(序列号42105)在塔甘罗格工厂开始生产,1979年9月生产完成,同月,这架飞机进行了首飞。
图-95MS是在图-142基础上改进的,跟图-142MK相比,图-142MS前机身段缩短,座舱重新设计,更加宽敞。它跟图-95轰炸机的区别就更大了,图-95MS的机头颚下雷达整流罩比“熊”C和“熊”G的类似,但更短更深,里面安装的是Obzor-MS导航及攻击雷达,西方称“短号”(ShortHorn)雷达。导航及攻击雷达上面,空中受油管下方还有一个较小的整流罩。跟“熊”G一样,里面是气象雷达,西方有资料说是干扰设备。机身两侧各有一条明显的电缆线管道,贯穿机身前后。它的前机身比图-142短1.78米,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没有改动。空中受油管的安装角度比轰炸型号要低4°。机尾炮塔重新设计,安装2门双管23毫米GSh-23L机炮,以替换原来的2门23毫米NR-23机炮。
“熊”H的机身比以前型号要光滑得多,早期型号机身上的水泡形的整流罩和其它突出整流罩大大减少。机腹部的炮塔被去除,取而代之的是水泡形整流罩,只作观察之用。炸弹舱在飞机的重心位置,内有MKU-6-5旋转发射架,发射架上可挂载6枚Kh-55巡航导弹。飞机还采用了新型电子战设备和通信设备。发动机仍为NK-12MP,但进行了一些小的改进,其使用寿命更长。飞机采用新的电力系统采,发电机的功率更大。
图-95MS机组乘员为7人,包栝2名飞行员、1名导航员(在天文观测舱)、1名导航兼进攻武器操作员、1名自卫系统操作员、1名机械师(前座舱)、1名机炮手(机尾炮塔内)。除机炮手外,其他6人从前起落架进人座舱。
图-95MS采用NPK-VP—021飞行导航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天文导航和无线电导航子系统,后者包括惯性导航、多普勒雷达、远程和近程无线电导肮装置。飞机的着陆系统(ILS)可以使图-95MS在400米能见度和30米高的云层条件下起飞,在1000米能见度和100米高的云层条件下着陆。
图-95MS自卫系统包括电子对抗及干扰系统和自卫武器系统。电子自卫系统为‘流星”-NM(Meteor),系统包括SPO-10“伯尤扎”(Beryoza)雷达告警接收机,设备位干机头和机尾处;Mak-UT红外线导弹发射及接收传感器,装置位于机头下方和后机身处;SPS-100“吉兰”(Geran)主动干扰器,装置位于机头下方、后机身和机尾炮塔下方的吊舱里。主起落架的整流罩内有6个50毫米的红外线/金属箔片发射器。自卫武器为2门双管23毫米GSh-23L机炮,炮塔上方整流罩内为PRS-4瞄准雷达,西方称之为“尾盒”(BoxTail),中国俗称护尾雷达。
1981年,图-142MS开始进行批生产,这时飞机的编号改为图-95MS,西方称“熊”H。1981年9月3日,批生产的第一架图-95MS(序列号01)成功地发射了1枚Kh-55导弹。1982年3月26日,第二架图一95MS(序列号02)开始接受国家验收测试。1983年12月31日,根据国家测试的结果进行改进后,图-95MS和Kh-55导弹正式获准进人部队服役。当时,在塔甘罗格的图波列夫设计局工厂不仅生产着图-142,还在改进伊尔-76MD作为A-50预警飞机,很显然,工厂的生产能力已经饱和,无法再生产图-95MS。因此在1983年早期,图-95MS的生产转移到古比雪夫的工厂。
1982年12月17日,首批2架图-95MS进入空军远程航空兵驻斯米帕拉汀斯克基地的第1023重型轰炸机航空兵团(TBAP)。一个月后,第三架图-95MS交付这个航空兵团。1983年2月,第1023航空兵团的图-95MS在演习中发射1枚Kh—55导弹。1984年,同基地的另一个单位,第1126航空兵团也开始接收图-95MS轰炸机。1985年,驻乌兹恩基地的第1006航空兵团幵始接收第一架图-95MS。19S7年,驻莫兹多克基地的第182航空兵团开始换装图-95MS轰炸机,该兵团老旧的图-95K-22从这个基地转移到乌克兰卡基地,这些飞机用于替换该基地的米亚-4轰炸机,而这些米亚-4要么改装成加油机,要么退役。
图-95MS有两个生产型号,这两个型号之间的区别表面上是携带导弹的数量差异,较老的型号是图-95M-6,它可以在弹舱携带6枚Kh-55导弹,而新型号的图-95M-16可以携带16枚同型号导弹,而在机内构造上,两个型号差别很大。
1983年6月,图—95MS和Kh—55导弹刚开始生产时,政府就颁布命令对载机和导弹进行改进,改进的结果就是图-95M-16和Kh-55SM。飞机最主要的改进是图-95M-6上使用的“奥斯纳”导弹发射系统被更先进的“斯普鲁特”(Spriu,意为章鱼)系统所取代,“斯普鲁特”系统也使用在图-160轰炸机上,这套系统可以控制12枚或更多的导弹同时发射。飞机的自卫武器系统和通信系统也进行了升级,机上的通信系统传感器改进后抗干扰性更强。1986年,改进后的图-95M-16和Kh-55SM进人量产,随即政府正式获准进入部队服役。在苏美两国《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进行谈判期间,苏联赋予Kh-55和Kh-55SM导弹官方编号RKV-500A和RKV-500B,西方的编号分别是AS-15A和AS—15B。
根据1991年7月31日苏美两国签署《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l)时所获得的官方数据,1990年9月,苏联共有84架图一95MS轰炸机,672枚RKV-500巡航导弹,63架较老型号的图-95K-22和图-95M,11架图-95U训练飞机(部署在梁赞训练中心)。下一年生产的几架飞机将交付给乌克兰境内的乌兹恩基地。1992年2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停止图-95MS的生产(1995年又重新开始生产),此时,实际上共生产了88架图-95MS。
“熊”H是图-95轰炸机家族中最新的空中打击型号,现在仍在古比雪夫工厂低速生产。它的核打击精确非常高,因此,苏联/俄罗斯空军远程航空兵共装备了约40架该型号飞机。'熊”H开始生产后,苏联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减少其它“熊”式轰炸机在空军远程航空兵的服役数量,截止1988年,西方注意到“熊”H经常进行模拟攻击美国太平洋沿岸城市的演习。预计俄罗斯的图-160的数量达到威慑要求后,“熊”H才可能完全退役。
这个型号的弹舱内有旋转导弹发射架,每个导弹发射架上有6枚Kh-55导弹,编号中的“6”就是6枚导弹的意思。
Bear H-16“熊”H-16(图-95MS-16)
这个型号在弹舱内可携带6枚Kh-55导弹,翼下复含挂架可携带10枚(每侧5牧),复合挂架在机翼内侧和发动机舱间。每侧翼根可挂载2枚导弹,发动机舱间可挂3枚导弹。编号中的“16”就是16枚导弹的意思。
这是在图-142M基础上改进的型号,主要怍为潜艇通讯中继机,确保携带战略核导弹的潜艇与国家最高权力部门之间的通讯联络。原机身腹部的搜索雷达罩被去除,取而代之的是机上安装了超低频(VLF)通信电子设备。“熊”J的机尾部也改为锥形整流罩,跟部分“熊”C/D和所有“熊”G的机尾一样,但这里安装的是一个电缆线绞车,驱动支持系统和供电系统,电缆绞车它可以释放出几千米长的线状超低频天线。
苏联方面把这种飞机当作另一个系列编号,实际上则是与图-95轰炸机基本结构是一样的。根据《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规定,苏联将西方编号的“熊”F和“熊”都统一编号为图-142,这些飞机也不作为战略轰炸机分类。
“熊”J是图-95家族中最后一个型号,其作用跟美国海军的EC-130Q功能类似。
十余架“熊”A被改进为图-95U教练型,这些飞机的炸弹舱被封死,后机身喷涂上红色带状标志以示区别。“熊”E中有描述。这些飞机大部分在苏联空军远程航空兵驻梁赞(Ryazan)的训练中心部署,1991—1992年,这些飞机开始从服役退役。
图-95V于1956年生产,它主要携带苏联第一代氢弹,由于第-代氢弹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期才达到实用化,因此,这些图-95V进入部队后只执行训练任务。1961年,图-95V飞机开始在古比雪夫第18工厂开始翻新改进。1961年10月31日,图-95V进行了投掷氢弹试验,这枚氢弹重达27.5吨,当量为5800万吨TNT。图-95V并没有被西方情报部门当作一个独立的型号,没有安排独立的编号。生产数量和使用情况均不详。
1976—1977年,苏联开始新型号图-95的研制,即图-95K-5,这个型号主要用来携带KSR-5“王鱼”(Kingfish)空对地导弹,但是,不久这方面的所有工作都暂停,原因是苏联决定生产图-95K-22型并开始研制图-95MS型。由于图-95K-5没有进行飞行试验也没有进行生产,所以当时西方情报部门没有发现这个项目的存在,也就没有赋予它独立的编号。
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研制Kh-55空对地巡航导弹,这些导弹最初主要是为图-160“海盗旗”超音速轰炸机研制的,但研究工作是在图-95M轰炸机上进行的,苏联也计划在图-95M上携带这种导弹。1978年研究工作正式开始,改进后可携带Kh-55导弹的图-95M编号为图-95M-55(后缀“55”就是因导弹的编号而得名)。研究工作全部结束后,苏眹放弃了在图-95M-55上携带的计划,取而代之的是研制一款新型的图-95MS来携带这种导弹。现在不清楚西方情报部门当时是不是发现了这个项目的存在,至少当时西方没有为这个型号进行独立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