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64 阿帕奇 作战历史
在1989年美国进攻巴拿马的战争中,从82空降师下属第1攻击直升机大队中抽调了11架该型直升机,用C-5A运输机部署到了巴拿马阿玛尔(Armador)基地,让其参加“正义之师”行动(美国军队发起的,旨在推翻巴拿马总统诺列加的军事行动〕。而部署在巴拿马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第一次闻到硝烟的味道,则是在一次代号“狼群任务”的小规模行动中,该行动由AH-1E、OH-58C直升机配合“阿帕奇”行动。从1989年12月20日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年1月9日双方停火。在针对巴食马的军事行动中,美国陆军航空兵部队飞行员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了夜视装置,而“海尔法”导弹也在这次战斗中出露锋芒,在攻打诺列加躲藏的巴拿马国防部时,一架“阿帕奇”直升机在4千米外发射的2枚“海尔法”导弹从窗户中穿过,击中了巴拿马国防军司令部。在整个“正义之师”行动中,11架“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共执行了总计247小时的作战任务,有几架直升机在执行任务被地面炮火击中受伤,其中一架全身被击伤23处,仍然成功返回基地,这也验证了该机强大的战场生存能力。在“狼群行动”任务中,“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的出勤率超过了81%。
在对伊拉克部署在沙特边境的雷达基地进行打击之前,多国部队指挥部曾经制定过多种打击方案,包括使用特种部队秘密渗透,摧毁伊拉克雷达基地;派遣特种部队潜入之后,为AH-64直升机指示目标,由后者完成打击任务,直接由空军战斗机对雷达达基地进行攻击。其中使用特种部队渗透,并摧毁对方雷达这种战术,由于太过冒险而首先被放弃,因为特种部队一旦在在到达目的地的途中受到威胁成阻拦,整个计划就会失败。直接由空军作战飞机担负攻击任务,尽管可行,但是限于但是空中精确打击能力的不足,无法保证百分之百摧毁对方雷达系统(并且攻击效果评估很困难且不准确),而作战总总指挥诺曼·施瓦茨科夫将军要求必须百分之百摧毁伊拉克防空雷达,所以后来这个方案也被否决了。综合比较,只有AH-64武装直升机具备任务所需的各种条件,包括具备强大的攻击火力,不易被敌方雷达发现,能够近距离完成攻击并且可以随即评估打击效果。
方案确定后,作战指挥部选定了101空中突击师第1攻击直升机大队执行这次任务。因为在当时的美国陆军航空兵部队中,101突击师的夜间作战经验是最丰富的。美国空军则派出了第1特种作战联队配合101突击师的行动,前者装备有配备了GPS/INS导航系统的MH-53J)直升机,该直升机负责夜间引导AH-64飞往目标区域。这次行动的总协调者是艾格尔·阿威利,指挥部之所以将这次行动命名为“诺曼底任务小组”,意在这次行动的意义之大,可以同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相比。“诺曼底任务小组”的训练开始于1990年9月26日,行动的直接指挥官科迪中校所在的“阿帕奇”机组,则会同空军第1特种作战联队下属第20中队的MH-53J直升机,开始进行夜间联合训练。当时的训练所在地位于科威特南部边境85千米处,被美国称作巴斯东前线基地(巴斯东其实是比利时的一个小城,1944年美国陆军101突击师在这里打败了德国军队组织的最后一次大规摸进攻,为了纪念这次胜利,101突击师在执行大规模作战任务时,通常将自己的营地称作巴斯东前线基地)。训练中,所有的直升机都执行一个标准,因为执行任务时所经过的路线,他们从来都没有其正的飞过,而且任务要求他们的飞行高度不能超过50米,飞行速度不能低于177千米/时。为了使训练更接近实战情况,所有参战的直升机被分成了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包括2架“阿帕奇”和一架MH-53J,分别模拟攻击三个目标。后来,新的情报显示,位于最西北方向的那个防空雷达站没有同其他两个雷达站相连,是一个单独的雷达系统,所以该目标就从任务清单上划掉了。因此,指挥部重新对作战小组进行了改编,参与行动的直升机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包括4架“阿帕奇”直升机,剩余一架用作任务备份。1991年1月14日,两个任务小组飞行407千米,从101突击师驻地达到哈利德国王军事基地,飞行过程中完全模拟作战情景,所有直升机保持无线电静默,中途在艾·朱夫进行空中加油。艾·朱夫本是一个小火车站,战争爆发后,美国进驻沙特并将其改造为一个临时军事基地,也是沙特境内最靠近伊拉克边境的军事基地。1月15日,科迪中校和他的同伴们再次熟悉了任务要求,并进行了简短的飞行训练。1月16日14时,作战命令传这到艾。朱夫基地,攻击时间定于1991年1月17日凌晨3时。
1991年1月17日,凌晨0时56分,科迪中校率领白色任务小组离开了艾·朱夫基地,该小组共包括2架CH-53J和4架AH-64A直升机,在科迪中校离开该基地12分钟之后,纽曼·舒菲尔伯格上尉也率领红色任务小组离开了艾·朱失基地。执行这次任务的总计有9架AH-64A武装直升机、2架CH-53J直升机和1架UH-60直升机。在这次任务中,其中一架AH-64A武装直升机用作任务备份,而那架UH-60则充当搜索救援直升机,这两架直升机就等候在沙特边境,接到命令后随时投入战斗。黑暗中,所有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都是靠自身红外探测系统和机载夜视系统飞行,在没有外部照明的条件下,整个机群编队非常紧凑,直升机之间的距离不超过3副旋翼直径长度。另外,“阿帕奇”武装直升机配备的GPS全球定位系统,能够对“铺路微光”使用的多普勒导航数据进行修正,从而保证整个机群编队的完整。从艾·朱夫基地到目标区域的飞行时间约为90分钟,而任务执行完毕再返回到101突击师驻地“鹰巢”,总航程大约1667千米。所以说,同“鹰巢”相比尽管艾·朱夫基地离伊拉克边境比较近,“诺曼底任务小组”执行完任务后可以返回该基地,但是如果不中途为“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进行加油,这也是不可能的。按照战争中的常规做法,只要在沙特北部边境部署一架空中加油机,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但是这样就会暴露美国陆军航空兵的作战意图,“诺曼底任务小组”就有可能暴露。部署空中加油机的方案被否定后,参与任务的蒂姆·德维托上尉提出了一个方法,就是在AH-64A右侧内挂架上挂载一个870升的副油箱,这样的话,飞机在携带8枚“海尔法”导弹、19枚“九头蛇”70毫米火箭弹、1100发30毫米口径炮弹的情况下,航程能够达到815千米。
进入伊拉克境内之后,伊拉克地面部队听到声音之后对“诺曼底任务小组”进行了两次攻击,幸运的是没有直升机被击中。在距离目标南部20千米的时候,CH-53J最后一次对目标数据进行了修正,并将其传给了“阿帕奇”武装直升机,之后CH-53J开始脱离编队并返回,“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开始以111千米/时的速度接近目标地区,几分钟后每个任务小组一分为二变成了4个双机攻击编队,每个双机编队之间保持500米的距离,从两个方向上对两处防空雷达目标进行包抄。尽管伊拉克的这两个防空雷达站距离边境只有7千米,但是两个雷达站之间的距离超过了100千米,每个雷达站包括一部大功率防空雷达、一台圆盘型弧面雷达天线、一部电子对抗系统、一部发电机、一处临时兵营和ZPU-4野战防空系统。2时37分,所有攻击编队进入攻击位置,并开始在12千米距离上利用机载激光跟踪指示系统跟踪和指示目标,2时37分50秒,各小组的指挥者向每架攻击直升机下达了“最后10秒钟准备”的口令,AH-64A继续向前运动。10秒钟后,每架“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各向自己的目标发射了2枚“海尔法”导弹,之后又进行了第二轮攻击,然而直到两个雷达站被完全摧毁,ZPU-4防空系统也没有开火。导弹发射完毕后,“阿帕奇”逼近目标800米处继续使用航炮进行攻击,整个任务共持续了4分30秒。攻击任务结束后,“阿帕奇”机组还对攻击效果进行了评估,然后开始向沙特边境飞去。等候在沙特边境的CH-53J任务就是将分散的“阿帕奇”直升机组织起来,返回艾·朱夫基地。
这次“攻击效果杰出”的突袭行动,将伊拉克的国土防空网撕开了一个32千米长的豁口,紧随其后,MH-47运载美国特种部队从这个豁口进入伊拉克境内,利用雷达波发射器为多国部队的空军标注了一条安全的“空中走廊”。所有“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执行完任务后开始向南飞,同CH-53J会合后转飞沙特边境。在他们离开伊拉克边境几分钟后,多国部队的第一拨空中打击正式开始,F-15E战斗机在EF-111电子战飞机的配合下对H2/H3区域的地面目标进行了攻击,2时51分,F-117隐身攻击任务小组成功摧毁了伊拉克靠近沙特边境的防空系统控制指挥中心,为多国部队的进攻彻底扫除了障碍。4时30分,“诺曼底任务小组”成功返回艾·朱夫基地并听取了攻击效果评估,之后返回了101突击师的驻地。15小时之后,参加突袭任务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简单休整后,便重新加油挂弹,准备迎接新的任务。
从伊拉克当地时间1991年2月24日凌晨4时开始的,总计不到100小时的“三日地面战争”,之所以能够以“闪电般的速度”结束,主要原因还是得益于多国部队地面装甲部队的强大机动能力和突击能力。当然,地面装甲部队的强大突击能力,是在美国陆军航空兵的有力配合下才能够显现的,为了支援“沙漠风暴”和“沙漠盾牌”行动,美国陆军航空兵共出动了1193架直升机,其中包括227架“阿帕奇”攻击直升机。进入地面战争期间,101空中突击师下属的一个突击旅全部进入伊拉克境内,并被部署在了位于艾沙曼(As Salman)东南部35千米的“眼镜蛇”前沿阵地,随时担负突前部队的角色。除了担负战场“开路先锋”的任务之外,“阿帕奇”有时候还为地面部队担负空中掩护,有时候还执行一些战场搜救任务。“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在战场上的重要作用,可以通过美国陆军第1装甲师师长格里菲斯少将的话表现出来,他说“前线地面部队在前进过程中,不能一分钟没有‘阿帕奇’直升机”。
除了“诺曼底任务小组”外,部署在德国的美国陆军第6骑兵旅2营是第一支进入伊拉克境内的“阿帕奇”直升机部队,该营共装备了18架攻击直升机。1991年2月16日,第6骑兵旅2营越过边境,对伊拉克境内的通信和监视系统进行了攻击。10天之后,该营成功引导美国陆军第3装甲师进入伊拉克境内,对伊拉克的装甲部队展开了围歼,该装甲师在45分钟内击毁了211辆伊拉克坦克和装甲车辆,一战成名。而同其他部队相比,美国陆军第227航空旅3营则是突入伊拉克领土纵深最远的部队,该营于1990年9月从德国哈瑙(Hanau)驻地出发部署到海湾前线,在一次纵深突击任务中,该营深入伊拉克领土400千米,在幼发拉底河谷攻击了一支伊拉克装甲部队。而第227航空旅下属的2营(基地也在哈瑙),虽然1990年12月才部署到前线,但是该营的出勤率非常高,到战争结束时整个营共执行任务3200小时。该营共击毁了200辆共和国卫队的装甲车辆。整个战争期间,所有的直升机保持100%的任务可用率。美国第82空降师所辖第1旅于1990年8月从驻地北卡罗来那州的布雷格堡(Fort Bragg)移防到海湾前线,截至1991年4月,该旅共完成了1893小时的作战任务。其中该旅下属的第3航空大队,3天内执行作战任务280小时,在执行对艾布萨耶的纵深突击任务中,该大队成功歼灭了伊拉克的两个师,共摧毁了200多辆装甲车辆,俘虏了248名伊拉克士兵。而从拉克尔堡基地出发的第229攻击直升机大队,截至到“沙漠风暴”行动结束共执行了5900小时的任务,该大队在沿哈玛尔到巴士拉的高速公路一线,摧毁了多支伊拉克部队。美国陆军航空兵第1攻击直升机大队下属第2中队,战争期间共完成了235小时的攻击任务,其中大部分是夜间前线攻击任务,该中队在一次行动中突入伊拉克纵深60千米,摧毁了对方35辆坦克,俘虏了400多人。从胡德堡基地出发的第3直升机航空大队第1中队(现在的101突击师第2直升机大队),共完成了750小时的作战任务,摧毁了伊拉克前线部队的大量战壕,另外该中队还保持着击毁伊拉克装甲车辆最多的纪录。从德国魏斯巴登(Weisbaden)基地出发的第6骑兵团,其战场任务主要是武装侦察和纵深攻击,包括对伊拉克最精锐的共和国卫队进行攻击等。
在所有参与“沙漠风暴”行动的AH-64A武装直升机部队中,第229攻击直升机大队下属的第4中队(绰号“飞虎”)是一支应该特别注意的部队。该中队的驻地为德国艾尔施姆(Illesheim),从1991年1月到4月,该中队总的任务时间超过了1478小时,而在美国陆军发起的第一次夜间前线战场突击行动中,该中队就成功击毁了100辆伊拉克装甲车辆。之后不久,该中队对伊拉克部队发起了又一次进攻,并且摧毁了伊拉克陆军的一个整编装甲旅以及大量前线增援部队。正是因为这一战,该中队获得了美国陆军“英勇团队”奖章。
由于AH-64A直升机部队行动迅速,作战反应快捷,所以总喜欢对伊拉克地面部队进行突然袭击和骚扰,等到伊拉克机动防空力量赶到,他们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到了战争后期,伊拉克地面部队对此也习以为常,对AH-64A的骚扰少有反应。由于战术得当,其他侦察机得到的信息传回指挥部后,AH-64A部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对目标实施攻击。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机组乘员先使用机载下TADS系统跟踪和确定伊拉克地面部队的位置,然后低空突进到距离目标5千米左右时,首先使用“海尔法”导弹摧毁装甲车辆和移动防空系统,然后使用火箭弹攻击轻装甲车辆和其他设备,用航炮攻击反抗的伊拉克士兵,伊拉克部队在运动途中,常常认为科威特油田大火产生的浓烟会使美国直升机无法发现他们,而事实则不是这样,“阿帕奇”直升机在10千米左右的距离上就能发现伊拉克地面部队。相反,一旦美国的武装直升机开始空中突击,地面上的伊拉克部队则变得无路可逃,甚至由于浓烟的遮档而自相开火。
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国防部在总结“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在战争中的作用时,曾用了这样的一句话,那就是“每一个被‘阿帕奇’发现的目标,都会被它消灭掉”,而“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卓越的战果也证明此言非虚。整个海湾战争中,“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共发射了2876枚“海尔法”导弹,总计摧毁了800辆伊拉克坦克、500辆其他军用车辆、60座燃料库和雷达站、14架直升机、10架战斗机以及数不清的火炮和小型防空系统。取得如此巨大的战果,只有一架“阿帕奇”直升机在战争中被击落,该机被一枚火箭弹击中主旋翼后坠毁在地面上,幸运的是两名机组乘员都没有死,该机坠毁20多分钟后就被抢运回了美军基地。在环境恶劣的沙漠地区,AH-64A在“沙漠风暴”行动中的任务出勤率超过85%,其中有一支部队的36架直升机连续作战4天,在有限的补给和保养下,直升机的任务出勤率保持100%,有一架直升机还创造了一枚“海尔法”击毁两辆坦克的神奇战果。
在1991年2月25~26日那场可怕的沙暴中,“阿帕奇”直升机是美国陆军航空兵中唯一参与执行任务的机种。“沙漠风暴”行动中,由干许多任务彼此相连,所以“阿帕奇”直升机经常连续执行作战任务,其中一名飞行员在一周之内执行了70小时的前线攻击任务,并且被认为“没有什么不正常”。在伊拉克战场上,双机战术是“阿帕奇”直升机最常用的战术,战斗中长机使用火箭弹进行地面火力压制,僚机(一般携带16枚导弹)则使用“海尔法”导弹对重点目标进行打击,所以在整个战争期间,有许多“阿帕奇”直升机从来没发射过“海尔法”导弹。后来,当伊拉克政府在沙夫万(Safwan)宣布接受停战后,美国陆军派出6架“阿帕奇”攻击直升机护送海湾战争多国部队最高指挥官的“黑鹰”专机前往该地区参加停战协议的签订,至此,“阿帕奇”直升机在海湾战争中的任务全部结束。
AH-64最后一次行动是1991年3月2日(2月28日,伊拉克和多国部队签署了停战协议),第24攻击直升机大队下属第1中队在幼发拉底河谷执行巡逻任务时,遭到了伊拉克武装力量的攻击,鲁迈拉油田(Rumaylah)之战正式爆发。当时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汉漠拉比”师正在向北部撤退,准备逃往北部边境偏远地区,在被美国直升机发现后开始进行反抗,由于“汉漠拉比”师的力量占据优势,所以美国直升机赶快呼唤救援,第24攻击直升机大队的其他3个连马上赶到并加入战斗。在此后持续近1小时的战斗中,AH-64A攻击直升机共发射了107枚“海尔法”导弹,100枚70毫米口径火箭弹和2000多发30毫米口径炮弹,摧毁了32辆伊拉克坦克和100多辆其他车辆设备,其中一架直升机在6700米距离上击毁了一辆T-55坦克。此后零星的战斗一直持续到当天下午3时,战斗中只有一名美国士兵受伤一辆M1A1坦克受伤并有一辆被摧毁。
双方停火后,美国军队以及其他多国部队的任务开始转为人道主义救援,即所谓的“庇护行动”和“提供保护行动”,为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人提供人道主义救助和保护。伊拉克在战争中失败后,伊拉克军队在上级的命令下开始对北部地区的库尔德人展开镇压和屠杀,导致该地区的库尔德人数量急剧下降。1981年4月到5月,许多“阿帕奇”攻击直升机被部署到土耳其境内,为向伊拉克北部山区库尔德难民运送救援物资的直升机群提供24小时武装护航任务,这些直升机是从驻德国艾尔施姆基地的第6攻击直升机大队调来的。1991年4月24日,这些直升机在连续飞行23个小时,行程4800千米后达到土耳其。执行护航任务时,这些“阿帕奇”直升机一般配备4枚“海尔法”导弹、36枚火箭弹和正常的航炮炮弹,任务环境温度达到38℃。另外“阿帕奇”直升机出色的野战行动使其在对付伊拉克部队的夜间骚扰时应付自如。
“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在海湾战争中的表现几乎可以用完美来形容,但是尽管如此该机在使用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有些问题还非常严重。其中最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发动机吸入沙粒的问题,发动机吸入太多沙粒会导致涡轮起动器以及燃油推进泵工作失效,严重时可以导致发动机空中停车。而当直升机起飞和降落的时候,由于离地面比较近,旋翼容易带起大量的沙尘。而另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由于扬沙天气导致“海尔法”导弹的导引头受到干扰,造成攻击精度下降和发射失败。对飞行员来说,最危险的就是由于旋翼转动带起的大量沙尘而导致同地面的联系失败,所以在起飞时,飞行员必须努力控制直升机保持其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平衡,直到其离开地面钻出旋翼带起的“沙尘暴”,降落时飞行员同样要尽力控制直升机的平衡。另外,“阿帕奇”直升机的旋翼带起的尘雾也很容易暴露它自己的位置。根据美国国家战术训练中心得到的数据,敌人能够在10千米之外发现旋翼带起的大量尘雾,这对“阿帕奇”直升机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情。
最有用的经验教训往往都是从最惨痛的经历中获得的,“沙漠风暴”行动中,“阿帕奇”直升机获得的一个教训就是它可以在超过识别目标的距离上猎杀目标。在沙漠地区执行夜间作战任务时,机载前视红外探测系统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该机要想确定目标的具体方位,必须运动到距离目标2千米之内,这也使自己完全暴露在对方的防空火力圈内。这样的话双方一旦交火,极容易出现“误中”地面部队的事情,对本方地面联合部队也是一个巨大的威胁。1991年2月17日,在当天的战斗中3架AH-64A直升机组成编队配合地面部队执行任务,由于当时双方的地面部队相距较近,其中长机在确定敌方目标时误将本方的车辆当作敌方目标,美国陆军的一辆“布拉德利”战车和一辆M113战车以及10多名士兵成了该机导弹下的屈死鬼。“阿帕奇”直升机的机组乘员发现,在伊拉克战场上他们无法在3千米距离之内确定地面目标的具体方位,因此在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军方责成国内的研究机构为陆军研制更为有效的战场敌我识别系统。另外,战争结束后,为“阿帕奇”和其他直升机研制“潜在威胁”红外图像数据库的工作也正式展开,现在,该数据库仍在不断添加新的数据。除此之外,战争结束后美国陆军针对“阿帕奇”直升机的表现提出了多项改进计划,包括改进升级机载传感器系统。这些改进方案,在后来的AH-64D“长弓阿帕奇”计划中都得到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