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64 阿帕奇 武器系统
AH-64A的机首下方装有一门M-203E-1 30mm单管链炮(Chain Gun),此炮系由休斯直升机公司于1972年自费研发,后来在AAH先进武装直升机的武装竞标中获胜;虽然AAH遭到取消,不过此炮仍继续用于阿帕奇之上;此外,M2“布雷德利”步兵坦克的M-242 25mm单管机炮也是由M-203衍生而来的。M-203采用简单的封闭回路驱动,所需的动力由机上提供(电力),透过一条简单可靠的链带来带动整个机炮运作;炮机心在前后端运动时进行上膛或退壳,静止于前后端时则完成闭锁、击发、抛壳与进弹。M-203的射速可以调整,正常射速625发/分,最大射速1000发/分,炮口初速808m/s,炮塔回旋范围为左右各110度,机内载弹量高达1100~1200发 。M-203E-1的主要弹种为M-789高爆穿甲双用途杀伤弹(High Explosive Dual Purpose,HEDP),可击穿轻装甲车或主战坦克较为薄弱的两侧与顶部 ,人员杀伤半径则约5m,此外还有M-788目标训练弹(Target Practice,TP)。在2004年3月,ATK公司获得价值1050万美元的两纸合约,生产新型LW 30高爆/穿甲双用弹药供30mm机炮使用,使得AH-64能以单一弹种同时对付装甲或软性目标。经由头盔显示/瞄准系统的控制,飞行员可轻易攻击大幅偏离飞行轴线的目标。为了防止坠机时机首机炮插进机身伤害乘员,此炮的设计乃在受到强烈挤压时会折进两乘员座舱中间。
M230型链式航炮并不是当时休斯直升机公司的独创,在该公司开始为AH-64研制航炮的同时,美国国内有多家公司也开展了类似研究,之所以被称作链式航炮,主要是因为其独特的供弹机制,这种类型的航炮主要采用一个整体式弹链从弹盒中为机炮供弹,而每枚炮弹并没有相连。在为AH-64研制配套航炮之前,休斯直升机公司已经研制出了可实用的7.62毫米口径链式机枪和20毫米口径链式航炮。接到新的合同之后,该公司在20毫米口径链炮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改进,研制出了新的M230型30毫米口径链炮。M230型链炮采用铝制弹壳,其重量只相当于同口径黄铜弹壳的一半,所以“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能够携带大约1200发炮弹(而AAH最初的要求是320发),其中1100发在机身下的弹盒中,90发在供弹链上。M230航炮的供弹链沿一个近似垂直的框架布置,由一个6.5马力的发动机带动弹链供弹,执行作战任务时,当武器操纵员打开供弹发动机时,弹链会一直向炮尾供弹然后封闭(一个简单的机械系统用来盖住炮尾,防止泥土进入),直到开火发射。作为一款当时性能非常先进的航炮,M230可以发射几乎所有北约标准的30毫米口径炮弹,包括英国“阿登”(ADEN)和法国“德发”(DEFA)30毫米航炮炮弹。量产型“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装备的是M230E1型航炮,该型号与休斯直升机公司最初研制的XM230A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后者在1973年4月首次试射,M230E1型航炮的最大射速为介于600~650发/分,航炮达到最大射速只需0.2秒。尽管同机载TADS/PNVS系统和头盔显示瞄准系统结合后,M230 E1航炮的射击精度非常高,但是在“阿帕奇”武装直升机上,该武器系统还是被看作对面攻击武器,主要用作对地火力压制或者攻击地面有生集群目标。
在“沙漠风暴”行动中,美国陆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开始装备一种叫“激光跟踪器”的设备,该设备可以跟踪和描述M230E1炮弹的弹道,飞行员可以根据这些观察是否击中了目标,所以该设备在当时很受欢迎,由于“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在当时不能携带和发射曳光弹,所以执行夜间攻击任务时,飞行员只能粗略判断射击精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射手选用TADS系统跟踪搜索目标,而机炮没有处于正确状态时,射手必须重新调整机炮状态和瞄准具,就很有可能丢失目标。
M230E1航炮通常使用的是M789型高爆破甲杀伤双用途炮弹(HEDP),弹头有一个21.5克的药柱和弹芯,该型炮弹能够杀伤地面人员,并能击穿至少50毫米的钢板装甲,对地面装备的毁伤能力非常强。。M789型炮弹的破片杀伤半径为4米,在M230型航炮测试的过程中,M789型炮弹在2500米距离上轻松击穿了50毫米匀质装甲,所以在“沙漠风暴”行动中,“阿帕奇”武装直升机仅用航炮就能击毁伊拉克的T-55坦克也就不足为奇了。
根据美国军方最初提出的要求,“阿帕奇”武装直升机上最基本的对面攻击武器应该是70毫米口径火箭弹。现在,美国陆军中的“阿帕奇”直升机普遍使用的是“九头蛇”70毫米火箭弹族系,该系列火箭弹采用统一的Mk66型小型火箭发动机,但是可以装备不同的战斗部,故而得名“九头蛇”。在“阿帕奇”直升机机载火箭弹不断地发展过程中,Mk66发动机取代了最初使用的Mk40小型火箭发动机,并且火箭弹的弹身加长,发动机固体推进剂增加一倍,从而可以提高导弹射程。另外,弹身增长后,导弹的发动机喷口和弹鳍都做了改进。经过上述改进,火箭弹的发射速度也大大提高,并且火箭飞行弹旋转时的弹道更加稳定平直,所以其射程和命中精度都大大提高,但是其发射尾焰同Mk40系列火箭弹一样,并且发射信号也一样。Mk66系列火箭弹由美国陆军红石兵工厂研制生产,与之配套的是19发火箭发射巢,有时候也使用7发火箭发射巢。由于火箭发射巢的制造很简单,并且造价很低,所以美国陆军曾一度将其当作一次性用品,但是由于其质量好,所以后来火箭发射巢才开始被重复使用。
Mk66系列火箭弹的战斗部多种多样,但是使用最多的也是最基本的就是M151高爆战斗部,也就是美国陆军中常说的“10磅”,M151是一种爆炸半径为10米的反人员和反器材战斗部,但是其战斗部破片在50米内足以致命。M274型战斗部是与M151同级别的训练战斗部,其内部装有高氯酸钾和铝金属粉末混合物,发射后能发出浓烟,并且可以发出爆炸声,能够模拟M151的各项特征。另一种M229型高爆战斗部在美国陆军中常被称作“17磅”,该战斗部装有2.17千克B4型高爆炸药,M151型战斗部也使用此高爆炸药,而M247型高爆战斗部的量产没有持续多长时候就停止了,生产出来的该型战斗部也没有投入使用,而是用作储备库存。M261型高爆子母多用途杀伤穿甲战斗部(MPSM)重6.16千克,主要用来对付战场轻型装甲车辆。该战斗部配备了M439型引信,可以通过编辑程序在550米到7000米之间引爆战斗部,然后在目标区域上空150米处释放出9个M73型子战斗部。每个M73型子战斗部装有91克炸药和弹芯,用于攻击地面轻装甲车辆(穿甲厚度不低于100毫米),子战斗部爆炸后能够产生约195个破片,飞行速度5000米/秒,所以在1000米距离上,单个M261战斗部能够覆盖56米×17米大小的区域,而在5000米距离上则可以覆盖22米×13米的区域。M267型战斗部是同M261型对应的训练用战斗部,里面包含三个M75型子战斗部。M255E1型战斗部是一种战场反人员和软目标战斗部,其弹头内部包含有1180枚钢钉,弹头采用激光测距和定时引信,爆炸后能够形成一个直径16米的弹幕,对战场作战人员的杀伤力非常强。
当然,对于“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来说,之所以能够获得“坦克杀手”的美名,主要就是其装备的点目标攻击武器——由罗克韦尔公司研制生产的AGM-114“海尔法”导弹。这种反坦克导弹的弹身直径为17.8厘米,弹长162.5厘米,导弹重45千克,除了后来的AGM-114F型的长度和重量都有所增加外,其他该型基本没有什么变化。“海尔法”导弹的基本型号AGM-114A的量产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就停止了,生产出来的AGM-114A导弹也被库存起来用于日常的训练,而没有用于实战。AGM-114B是专门为海军研制的型号,主要被海军用作电磁辐射对军械危害(HERO)方面的研究。而AGM-114C才是开始大量装备的型号,也是美国陆军当前仍然使用的主要反坦克导弹。同早期的AGM-114A相比,C型采用了半主动激光导引头,并且弹身采用低可探测性射击。另外,C型导弹的飞行弹道比较平直,并且导弹换装了新的低尾烟发动机,所以导弹的速度更快,打击精度更高。而AGM-114F一般都被看作是一个过渡型号,该型导弹采用全新的串联战斗部,专门用来对付抗打击能力更强的反应装甲。
后来,美国陆军根据海湾战争中的经验,提出了“最优化海尔法导弹系统”计划(HOMS),即在以前AGM-114F的基础上,研制和发展一种全新的“海尔法”导弹,这就有了后来的AGM-114K“海尔法”II反坦克导弹。同之前的系列型号相比,AGM-114K几乎是一种全新的设计,该导弹装备了新的串联战斗部以及新的半主动激光导引头,新导引头具有更强的抗光电干扰能力,另外导引头还综合了一个可编程的自动驾驶仪,用来修正导弹飞行过程中的弹道,这个自动驾驶仪可以使导弹的飞行速度在540千米时到马赫数1.1之间变换,与导引头联合工作,使导弹能够完成对目标大角度俯冲攻击。在AGM-14K之前,所有型号的“海尔法”导弹都采用的是内部带铜衬套的8千克圆锥形装药战斗部,据说这种高爆聚能战斗部可以摧毁当前所有主战坦克的防护装甲,其破甲厚度达到1400毫米。“海尔法”II导弹的战斗部较其他型号有所改进,使用加长的钼钢内衬套取代了原有的铜衬套。据称早期型的“海尔法”II导弹的最大射程就可以超过8千米,并且破甲厚度也有所增加。“海尔法”系列反坦克导弹在交付部队之前,都在美国国内经过了严格测试,并且模拟苏联装甲车辆特点进行了针对性测试,而在“沙漠风暴”行动中,又经历了实战的考验。在“沙漠风暴”行动中,“海尔法”导弹在与伊拉克坦克的较量中处于绝对优势,甚至还出现过一枚导弹同时击毁两辆坦克的事情。而在战争之前根据美国情报机构得到的消息,伊拉克在其T-72坦克周围5.5米安装了装甲防护栏,用来对付安装串联战斗部或聚能装药战斗部。得到这个消息后,美国陆军航空进行了针对性训练,训练中一枚“海尔法”导弹就能够击毁装甲防护栏和里面的坦克。而随着AH-64D“长弓阿帕奇”的服役,该机装备的反坦克导弹也换成了在AGM-114K基础上发展来的AGM-114L,后者即可以采用激光导引头,也可以采用毫米波雷达导引头,与“长弓”毫米波雷达联合使用。
当“海尔法”导弹离开发射架后,导弹会在6秒钟内加速到马赫数1.3,导弹自身过载一般都在10左右。导弹在加速的同时会迅速爬升(导弹的飞行轨迹类似于抛物线,其爬升高度也是预先设定的),并在爬升过程中寻找指示目标的激光点。依据导弹型号的不同,直升机和目标之间距离的不同,发射高度的不同和指示模式的不同,导弹的爬升高度可以在152米到457米之间变化,导弹在飞行末端会下降高度对目标进行俯冲攻击。“海尔法”’系列导弹的最小射程为500米,作战条例上规定的最大射程为8000米。由于该系列导弹需要爬升然后俯冲攻击目标,所以低空中的烟雾会对导弹的使用造成影响,并且有可能使导弹失去目标,而后来的AGM-114K雷达制导型,使用中则没有这方面的担忧。
根据对被攻击目标指示模式的不同,“海尔法”导弹可以分为发射前跟踪锁定(LOBL)和发射后跟踪锁定(LOAL)。其中LOBL模式下是由“阿帕奇”直升机自身携带的激光指示器为导弹指示目标,而LOAL模式下则由他机或者地面设备为导弹指示目标,当“阿帕奇”自身为导弹指示目标时,瞄准线和指示光速间的夹角可以达到正负10°,而如果由一架“阿帕奇”为另一架发射导弹的“阿帕奇”指示目标时,两机的瞄准线夹角可以达到正负60°,并能保证准确击中目标。在LOAL攻击模式下,如果导弹的发射高度超过了目标高度,“海尔法”导弹的弹道修正技术和导引头扫描模式能够增大导弹的最小交战范围,从而保证能够击中目标。因为导弹的发射高度增加,它在短距离内寻找目标的能力就会下降,比如AGM-114F型导弹,当其发射高度超过目标高度15米时,其在LOAL模式下的最小射程也有2000米(同样情况下,AGM-114C为800米)。在“海尔法”导弹的参战生涯中,也曾有过让美国大兵大为光火的时候,那是在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开始时,许多“海尔法”导弹发射后没有飞行多远就一头栽进了沙漠中,一度获得了“钻地者”的绰号。后来经过调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激光束的衍射,因为在风沙肆虐的中东沙漠里,空气里到处都是灰尘和沙粒,所以激光束很容易产生衍射,使一些光线直接反射回了指示器,造成导弹无法确认和找到目标。当然不只是沙漠地区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大雾、雪、烟都能引起光束衍射。在这种情况下,导弹导引头瞄准线和指示器瞄准线就会出现约2°的偏差,武器射手就会要求重新搜寻目标,从而造成攻击偏向。不过这个问题解决起来也比较简单,由于沙漠地区造成光束衍射大多是直升机自身带起的灰尘引起的,所以在发射激光束后停顿几秒,然后再发射导弹,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执行作战任务时,一旦“海尔法”导弹进入末端攻击阶段,指示器就必须持续照射目标,而当导弹导引头开始搜索目标时,指示器就不能关闭。根据战争中攻击效果的评估,如果要使导弹的杀伤概率达到90%以上,指示器对目标的照射时间应该持续8~10秒。
AH-64A的机身两侧各有一个短翼,每个短翼各有两个挂载点,每个挂载点能挂载一具M-261型19联装2.75英寸 (70mm)Hydra-70火箭发射器(或是M-260型七联装70mm火箭发射器)、一组挂载AGM-114地狱火(Hellfire)反坦克导弹的四联装M-299型导弹发射架。当AAH在进行之时,便极端注重空射反坦克导弹,但是当时服役于美国陆军武装直升机部队的BGM-71陶式反坦克导弹却无法满足AAH的需求。虽然越战证明陶式导弹十分可靠,但是其射程较短,使得直升机在进行反装甲任务之时必须顶着日益强大的华约陆军机动防空武力;而其使用的线导方式需要发射母机全程目视导引,不仅使发射母机一次只能攻击一个目标,在导引导弹飞向目标之时更不能躲在掩蔽物后方且动弹不得,成为很好的目标。因此,一种新的反坦克导弹便包含在AAH计划内,这就是地狱火导弹,从1972年开始研发 ,1976年选定罗克韦尔公司(Rockwell)作为主承包商,第一代的AGM-114A于1984年投入量产,1985年正式服役。与陶式相较,地狱火射程远达8km,使发射母机能在当时已知任何华约国家陆军机动防空武器的有效射程外展开攻击,而且弹头威力也大幅增加。最重要的是,地狱火改采半主动雷射导引(SAL),因此激光照明来源可由其他友机或其他友军地面单位提供,因此直升机发射地狱火导弹之后即可搜寻下一个目标或寻找掩蔽,而且由于雷射照明来源数目的增加,一架直升机能同时发射多枚地狱火导弹接战多个目标。但是此种导引方式必须与友军协同,造成使用上的复杂性增加以及若干程度的限制与不便。一架AH-64最多能挂载16枚地狱火反坦克导弹,理论上每次出击最多能击毁16辆主战坦克。
火箭弹和航炮作为武装直升机最基本的对面攻击武器,在作战过程中,可以对地面目标进行悬停攻击、追踪攻击和俯冲攻击。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攻击模式,机组乘员必须首先确定目标的方位角,并正确地判断目标,其次要选择正确恰当的扭矩,保证直升机转向过程中的高度没有大的变化;再次就是保持直升机的平稳,包括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最后还是目标,即再次对目标进行确认,这四点概括起来简称4T,也是武装直升机作战过程中必须注意的。而在执行悬停盘旋攻击时,“阿帕奇”上的机组乘员不可能一直盯着机头前部,而必须寻找其他的参照点,以确定直升机的高度和位置没有变化。在执行追踪攻击任务时,“阿帕奇”武装直升机通常会选择在距离目标8~10千米的距离上进行跟踪,跟踪过程中采用低空掠地飞行逐渐缩小与目标的距离。在距离目标大约6千米时,直升机会选择突然跃升,再次确认、跟踪和瞄准目标。“阿帕奇”直升机通常会选择在5千米距离上使用火箭弹进行攻击,而不会选择靠得更近,开火前会有一个角度3°~5°,速度180千米/时的低速俯冲。如果一次攻击不中,该直升机会继续追击,但是到大约3千米的时候就会放弃追击并借地形掩护脱离战斗。整个战斗过程中,“阿帕奇”武装直升机都不会直接出现在目标上空进行攻击,如果距离目标的距离小于3000米,就容易通到对方的攻击。
而俯冲攻击模式,一般只会用于那些防空力量非常薄弱,并且被攻击目标的隐蔽物非常少,需要对目标进行集中火力的高密度打击,或者是作战区域不适于悬停攻击等几种情况下。执行作战任务时,如果采用俯冲攻击模式,“阿帕奇”武装直升机会选择在1500米高度,以10°~15°的俯冲角进行俯冲,并对一个目标进行持续的高密度攻击,然后在地平面300米时停止攻击,爬升脱离。不过在俯冲攻击模式下,要尽量避免因高速俯冲而出现的突然操纵失灵现象。
1986年,美国陆军第6骑兵旅下属的第17骑兵团第7突击营率先提出了一种陆军、空军联合行动的新作战模式,这种联合作战模式还是偶然得到的,当时美国空军预备役部队第917战术战斗机大队刚刚装备了A-10攻击机,该大队向美国陆军航空兵发出请求,希望使用陆军位于福特堡的基地进行训练,同时917战术战斗机大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希望陆军的AH-64直升机携带激光指示器能为A-10指示目标,由A-10进行攻击。因为当时A-10上装备了AN/AAS-35型“铺路便士”(PavePenny)激光追踪器,该系统可以感应和追踪到从目标发射来的激光束,但系统本身并不能发射激光束标定目标,所以必须通过其他平台发射的激光束指示目标,该系统在追踪到反射光束后,就会显示在座舱内的平显上,飞行员就依此进行瞄准攻击。陆军很快接受了917大队的请求,当A-10投放的第一枚炸弹在“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发射的光束的引导下成功击中目标时,很多人都认识到这将为未来战场的空地攻击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这次联合演习之后,美国国防部在内利斯空军基地成立了“先进联合空地攻击小组”(AJAAT),该小组的主要任务就是演练和完善这种新的战法。1987年,位于福特堡的“阿帕奇”直升机部队开始联合空军的422试验鉴定中队,在内利斯基地共同演练高危险环境和低危险环境下的联合打击战术。1987年末,新战术演练进入第二阶段,演练部队返回福特堡,并开始演练夜间和恶劣天气条件下的联合行动。演练的第三阶段则迁往斯迪尔堡进行,AJAAT小组此时的任务主要演练陌生环境下的空地联合打击战术。对美国陆军来说,“阿帕奇”直升机加入后,联合空地攻击战术真正的变成了AJAAT,该机和空军的战斗机可以互相指示目标,从而在作战时不再依赖地面人员指示目标。
采用这种联合打击战术后,“阿帕奇”直升机可以凭借自身良好的低空飞行特性以及出色的光学跟踪系统,为A-10攻击机搜索和指示目标,不但大大提高了效率,而且可以使A-10攻击机进行防区外打击。A-10上的“铺路便士”激光跟踪器可以在8000米之外搜索和跟踪到”阿帕奇”发射的激光束,所以A-10攻击机可以通过平显上显示的标志对目标发起攻击,即使这些目标躲在树丛后面,即使A-10根本就没有发现这些目标。尽管A-10装备的GAU-8型航炮是一门威力强大的对地攻击武器,但是要保证航炮的打击效果就必须靠近目标,这也增加了飞机自身的危险。因此,相对来说,A-10的飞行员更喜欢使用射程更远的采用红外制导的“幼畜”对地攻击导弹。
空地联合攻击小组战术的出现,使“阿帕奇”直升机的战场角色得到扩展,并出现了“阿帕奇”双机侦察组合这种新模式。因为在早期的空地联合攻击任务中,由于侦察直升机的速度太慢,无法跟上作战飞机,所以当时陆军第6骑兵旅第3骑兵团决定用3个“阿帕奇”双机组合,完善之前的空地联合攻击模式中的侦察/攻击小组,其中充当侦察机的“阿帕奇”至关重要,其第一双机组合执行侦察任务,相当于机群的眼睛,而后两个双机组合充当攻击者即射手,在执行侦察任务中,“阿帕奇”直升机会将获得的关于目标的主要信息传递给担负空中前进引导的飞机,也可以直接传递给作战飞机。其传递的信息中主要包括目标识别特征、目标前进方向、目标相对高度、目标坐标、目标伙伴等几大类。
在这种战术中,执行侦察任务的“阿帕奇”双机组合,在发现目标后还将继续充当“交警”的角色,引导后继的作战飞机进入目标附近的攻击空域。尽管执行侦察任务的双机组合通常都不执行作战任务,但是它们有时候也会充当支援者的角色,比如通过呼叫地面炮火支援,将敌方部队驱赶到攻击直升机布置好的“杀场”,也可以切断敌人的通信联系,孤立敌人。侦察直升机也充当着“火力支援指挥官”的角色,它可以将地面炮火和空中打击很好地联系起来,使地面火炮真正实现精确打击,发挥远程火炮的强大威力,而在“阿帕奇”和A-10组成的联合攻击小组中,A-10通常都是采用4机同时出击并分成两个双机编队,每个双机编队可以执行不同攻击任务。如果根据任务要求,两个双机编队必须对同一目标进行打击,则可以由两架“阿帕奇”直升机为其指示目标,即组成两个“一架直升机、两架攻击机”攻击组。当然在这种联合作战模式下,两架“阿帕奇”直升机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它们也可以相互为对方指示目标进行攻击,弥补A-10近距离攻击盲区。1991年2月20日,在当天对伊拉克装甲部队发起的攻击中,空中国民警卫队22联队第2中队的A-10攻击机,与101突击师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间天衣无缝的配合,上演了一场空地联合攻击的经典战例。当天两组A-10攻击机在“空中联络官”AH-64直升机的指挥下,用Mk-28炸弹和航炮成功攻击了伊拉克众多掩体和装甲车辆,也就是海湾战争中,A-10不再被看成战场上近地攻击的王者,因为AH-64直升机同样能够与挂载“蓝丁”(Lantiran)吊舱的F-16战斗机默契配合,使其执行对地攻击任务,而加挂“蓝丁”吊舱的F-16还具有出色的夜战能力,可以在夜间同AH-64协同作战。但是A-10却不能。
在美国陆军早期的作战条例中,装备“阿帕奇”武装直升机部队的战场角色一开始并不是很清晰,他们经常被要求能够应付所有的战场突发事件,包括充当各种各样的战场角色,包括攻击者、护航者、以及救援者等。但是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多久,美国陆军就颁布了新的作战条例,使情况开始明朗化:条例规定美国陆军需要装备两种作战直升机分别担负作战攻击和战场侦察/运输任务。攻击部队主要装备“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其战场任务就是摧毁敌方的装甲部队和掩体;而侦察/运输部队的任务则可以继续细化,其中OH-58和AH-1直升机能够为“阿帕奇”直升机部队担负侦察任务,也可以为本方装甲部队在行进时但当“哨兵”,另外还可以守护本方的后勤基地免遭对方的暗中破坏,从而保证后勤供应的连续和稳定。
新条例颁布后不久,美国陆军也对部署在欧洲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部队进行了改编,并且为这些部队配备了专门的战场侦察直升机,分化了“阿帕奇”的战场角色。但是这种情况也没有持续多久,因为那些专用的侦察直升机的机载光电传感系统,远没有AH-64自身的传感器先进,并且在执行任务时因为速度赶不上“阿帕奇”而无法保持紧凑的编队。欧洲战场上的“阿帕奇”部队随时都可能面对苏联庞大的装甲部队的进攻,所以从实战的要求出发,上述两种战场角色还是由“阿帕奇”一机承担更好。尽管OH-58和AH-1无法满足欧洲战场的需要,但是这两种直升机在为运输直升机担负护航任务时,表现得还是相当不错。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不断改进,继OH-58之后的OH-58D“基奥瓦勇士”己经完全能够满足美国陆军的需要。“基奥瓦勇士”的良好表现,也为后来美国陆军继续细化武装直升机的战场角色,探索和引入新的侦察/攻击直升机联合战术铺平了道路。
随着“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大量装备部队,以及战术的不断完善,美国陆军出台了“主动权军力改组计划”(ARI),该计划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陆军在未来战场上的主动攻击能力,并将陆军航空兵的地位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还扫除了因为预算紧缩等因案给陆军航空兵带来的消极影响。按照ARI计划的规定,由干“阿帕奇”直升机同时要担当攻击者和战场侦察者两个角色,美国陆军航空兵部队中每个“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大队(相当于营级规模)装备的AH-64直升机数量由最初的18架增加到现在的24架(在早期的装备规划中,每个攻击直升机大队则装备18架AH-64和13架OH-58C)。尽管后来美国陆军开始换装能够发射“海尔法”导弹的OH-58D,但是正如美国陆军航空兵飞行员所说,“OH-58D在战场上有很多事情要做,它太过繁忙以至于无法为AH-64充当侦察角色”,况且该机的装备数量一直无法满足真正作战需要,所以,可以这么说,是ARI计划淡化了“阿帕奇”纯粹的战场攻击者的角色,使其作为武装侦察直升机的角色更加明朗,也使其成为真正的多用途武装直升机。如果不是ARI计划对该直升机的用途进行扩展,也许现在“阿帕奇”还可能仅仅被用作“坦克杀手”而不是执行更多的战场任务。即使是ARI计划推行期间,美国军方也有许多人反对让“阿帕奇”直升机的战场角色复杂化,这些人的担心也不无道理,他们认为让如此昂贵的装备去执行那些简单的战场任务,可能会得不偿失。随着OH-58D装备数量的增加,陆军上层中反对“阿帕奇”执行战场侦察任务的人越来越多,而随着稳定、支援行动原则(用来取代旧的行动,而非战争原则)的逐渐形成,这些人认为在不熟悉的地区执行任务时,“阿帕奇”必须得到侦察直升机的配合。而后来的科索沃冲突,也证明了这种观点的正确性。
在美国陆军的编制中,规定每个作战师都必须配备攻击直升机,但是具体装备数量视具体情况而定。随着ARI计划的出台和实施,美国陆军对直升机装备数量进行了明确规定,重装作战师必须配备两个攻击直升机大队(ATKHB),轻型作战师必须配备一个攻击直升机大队。到了1997年,美国陆军的AH-1F攻击直升机几乎全部退役,并被OH-58D取代。每个“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大队装备24架该型直升机,共分成3个攻击直升机中队(也称连,ATJKHC),外加一个指挥中队(HHC)和一个飞行保障中队(AVUM)。其中飞行保障中队负责整个直升机大队的机群维护和保障。在执行作战任务时,3个攻击直升机中队会进行严格分工,分别担负反装甲作战,对敌方人员低空压制,以及打击基础设施和后勤目标任务。而担负不同任务的每个中队内部也会进行详细分工,并且都有自己的指挥机构和指挥机,战场侦察和监视(3架AH-64,编一个排)直升机,以及担负作战任务的直升机(5架AH-64,编一个排)。在正常情况下,每个攻击直升机中队的直升机出勤率都能达到75%,也就是至少有6架直升机参与执行作战任务。而其余的两架直升机则组成一个机动小组,并且具有更强的任务弹性,或者为作战直升机提供后勤方面的保障,也可以随时补充到作战部队中。作战时,每个排级编制单位都有独立的指挥员,而中队或者连级的指挥员通常都编入第三任务小组,但可以根据需要实时调整。在美国陆军内部,空中突击师所属的武装直升机部队也采用上述编制,比如101空中突击师就是如此。而每个空降师,除了上述的武装直升机编制之外,还会有一个单独的OH-58D武装侦察直升机大队。
就美国陆军来说,攻击直升机大队是一支具有高度机动能力和精确火力的高效打击力量,尽管他们经常都要联合其他军兵种共同执行作战任务,但是在某些时候,攻击直升机大队完全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按照作战条例规定,美国陆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部队有9项最基本的任务:攻击敌方装甲集群或轻型地面部队;对敌方纵深进行打击;为本方地面部队拓展作战空间;取得交通要道的控制权;为本方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防止敌人渗透;保护侧翼友军的安全(包括行进中和静态);为行进中的本方地面部队提供低空掩护;执行战场武装侦察任务;战场零散目标搜索和攻击。
在执行进攻作战任务时,“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的战场角色都经过了严格划分,包括作战步骤。在这种任务中,“阿帕奇”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完成“运动并接触”,就是通过战场侦察重新确认敌人的位置和力量,但并不发动攻击。在这种情况下得到的关于敌人的具体情况,比制定战术时给出的数据更为精确。另外,通过“运动并接触”这个步骤,可以对自己的力量进行重新布置,使其处于安全有利的攻击位置,以便于战争开始后掌握主动。
真正的攻击行动,也可以继续细化为“匆忙攻击”和“精心策划的攻击”等多种攻击方式。前者主要是抓住敌方的弱点发动突然性的打击,或者是对行进中的敌方部队以及路过的敌方部队进行打击;而后者主要是针对那些组织良好的敌方部队发起的攻击,这样部队不易溃散,且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所以对其发起攻击要进行精心策划。在执行后一种打击任务时,作战部队要注意利用所有的战场情报,注意掌握最后的进攻时机和一切可用的有利因素。在第一波攻击取得成功后,就要对敌人进行分割和继续打击,以防止他们重组或借机掩护撤退。而攻击直升机大队此时的任务就是配合本方地面部队,防止敌方侧翼增援部队和后续部队组织有效的反击。在之后的追击作战中“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可以放下侧翼可能出现的增援力量,对敌方的残余部队进行追击,并阻断它们后退路线。同时,可以呼叫友军部队前来增援。
而在执行防御作战任务时,攻击直升机大队有两种作战模式,即“面状防御作战”和“机动防御作战”。如果在某一作战区域,敌人非常熟悉作战环境,并且拥有明显的机动优势,而武装直升机又不得不迫近该区域执行任务,“阿帕奇”部队就会施行“面状防御作战”战术。如果敌人在某处建立了相对固定的据点,那就可以采用“机动防御战术”,两个直升机小组联合执行任务,一个小组负责牵制和吸引对方火力,另一个小组负责将其摧毁。海湾战争中的“诺曼底任务小组”行动,是美国陆军航空兵攻击互升机大队执行的一次典型的纵深打击行动。任务目标直指对方纵深内的两处防空阵地,并摧毁了防空雷达,这样的行动对后来的整个战争的进程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但是纵深打击行动也是高冒险、高付出的作战行动。
随着ARI计划的实施和不断完善,传统的应该由别的部队承担的战场侦察任务也成了“阿帕奇”机组乘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现代战场上的侦察任务通常都被细化为两大部分,即侦察监视和警戒,侦察监视任务主要包括带状地域侦察(所有的地面道路情况、地面障碍物以及地形情况);面状地域侦察(获得某个特定区域内的所有信息,比如山脊和丛林地区;道路侦察(掌握本方地面部队准备通过的特定道路的所有情况),或者是通过各种形势的侦察,诱使敌方暴露自己。而警戒任务又可以划分为告警(为本方部队提供早期预警)、掩护(有别于主力部队的单独行动,用以转移敌人视线)、警卫(防止敌人进入本方主力部队区域)、监视主力部队通过道路等多种更具体的任务。
在美国陆军航空兵中,对攻击直升机大队的综合作战能力有着详细而明确的规定,一般从机动能力、推进速度、作战航程和多任务性能等几个方面来评估一个攻击直升机大队的战斗力。所谓机动能力,就是在最短时间内,在最佳时机将攻击直升机运送到作战区域的能力。在执行区域作战任务的情况下,就包括整个攻击直升机大队中的所有装备和人员,或者是参与任务的某个中队。而速度,则是指整个作战大队能够以每分钟不低于3千米的速度通过作战区域,这就意味着在白天,整个部队的推进速度不低于180千米~210千米/时,夜间的推进速度不低于150千米到180千米/时。而航程方面,则要求整个攻击直升机大队在不携带副油箱的情况下,能够穿越本方前线,攻击150千米外的敌方目标。所谓多任务性能,就是每个攻击直升机大队必须能够承担作战条例中规定的所有作战任务,就每架AH-64携带16枚“海尔法”导弹计算,每个大队能够在8千米的距离上摧毁384个敌方目标。
对攻击直升机大队来说,影响其战斗力发挥的因素也有很多,主要有战时的天气情况和后勤供应与保障情况。例如,如果战场上空的云层高度很低(比如低于150米),“阿帕奇”直升机要使用“海尔法”导弹就必须尽可能地靠近目标,这样的话就有可能接近敌方的防空火力圈,使自身危险增加。同样,如果战场环境能见度很小,比如小于3千米,那么一个攻击直升机大队就必须设立两个战场后勤补给站,并且要储备足够的燃油、炮弹和零部件,在这种情况下,后勤的压力就会大大增加。正常情况下,每个战场后勤补给站都设有4个弹药/燃油供应点,并能够在2小时内为整个攻击大队完成后勤补给,而补给站之间的距离一般为一小时的航程。
从1982年起,美国陆军开始在位干加利福尼亚州的欧文堡国家训练中心(NTC)举行攻击大队规模的直升机战术演习,在这些演习中,每个完整的攻击直升机大队被送到国家训练中心后,先接受几周的作战训练,然后同陆军的假想敌部队(OPFOR)进行对抗演练,后者则全部使用苏式装备和苏联战术。后来,美国国防部又对这种训练体制进行了完善,规定每个攻击直升机大队必须在国家训练中心完成总计6个月的战术训练,其中包括不少于6周的实战演练。在这种训练体制中,每个在国家训练中心接受训练的攻击直升机大队的人员都不是固定的,所有的人员都被打散分散各个部队中,这样是为了避免在和平时期,人员之间因为相互熟悉而影响训练质量。只有在接到作战命令后,每个攻击大队的人员才会固定下来。同时,这种训练体制非常严格,在为期6个月的训练中,所有的训练要求都接近实战,并且训练中心没有任何娱乐设施,来到这里的士兵就“等于上了战汤”。
在为期6周的实战演练中,第一周内所有的直升机都会装备多模式激光模拟交战系统(MILES)和发射机应答器(收到预定被击中信号后可以自动发射信号),该系统可以精确计算交战距离,并模拟多种战场环境。第二周和第三周主要是模拟战场部署,这项训练是在一个被称作“盒子”的区域内完成的,主要模拟整个大队人机联合机动和部署能力,其余的三周就是同假想敌部队进行实战演练。在国家训练中心,每个阶段的训练环境都是严格设计好的,地形情况主要模拟东欧地区,假想敌部队的装备、编制、指挥习惯都同苏联一样,所有指挥官都使用俄语指挥。在欧文堡国家训练中心,所有训练和演习的指挥都由被称作“星战大楼”的指挥中心负贵,包括参演部队的部署、战术的制定、演习效果评估等,在实战演练中,第一项作战任务就是模拟攻击克拉斯诺伏斯克(位于里海东岸的苏联港口),因为“苏联军队”可能从此下海攻击美国在欧洲的目标。“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苏联军队”进行侦察,掌握他们的装备情况,然后配合地面部队对其进行攻击。这种战术主要演练反装甲作战和对敌的低空火力压制。整个演习都由“星战大楼”通过无线电进行指挥,“阿帕奇”部队在完成侦察后,将对敌方的装甲目标进行打击,进而对敌方的脆弱环节以及纵深目标进行攻击。